以一個資料做比喻,布萊克本陣容實力更強,他們單個球員的平均能力水平達到十,但十一名球員出場,大部分球員都要為戰術、配合犧牲,他們所能發揮的整體實力也就只有一半,也就是五十五左右。

米爾沃爾的陣容實力弱一些,單個球員能力水平,平均也只能達到八,但戰術是以球員能力為基礎量身定做的,十一名球員整體所能發揮的實力,就可能達到七十以上。

這就是新戰術的作用:最大化單個球員的發揮來最大化整體發揮。

米爾沃爾隊中的每個出場的球員,都能夠有很好的發揮,球隊才能夠實力壓制布萊克本。

————

球場上。

米爾沃爾球員都感覺狀態相當好。

實際上,比賽開場前,他們也沒多少信心,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在英超登場,米爾沃爾也只是升班馬,對手布萊克本則是老牌強隊。

張揚讓全隊‘多進球’的話,給了球員帶來不少信心。

主教練都那麼說了,證明比賽會很容易,他們也沒必要頂著壓力。

當到了比賽裡,米爾沃爾越踢就越有信心,他們發現對手也沒有想象中的難纏,前十分鐘的兩個進球,更是讓全體球員信心倍增。

有兩個進球還怕什麼?

當球員們放鬆下來,表現就變得更好了。

隨著比賽的進行,他們的信心也越來越充足,表現越來越沉穩,對布萊克本形成的壓制越來越強。

布萊克本的感受截然相反,他們踢的越來越被動,不少球員都感覺,是在和豪門球隊比賽,而不是一支升班馬。

這種感覺很怪異!

布萊克本很不甘心,他們努力組織一次又一次的攻勢,想要重新找回比賽局面,可迎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布萊克本整體士氣備受打擊。

“比賽好像和教練說的不一樣啊!”

“這支米爾沃爾哪裡好對付……或許反過來還差不多……”

“……”

在兩隊的激烈交鋒中,轉眼就過了第四十分鐘。

米爾沃爾持續維持快節奏的攻勢,讓布萊克本不得不提起精神,一直不斷的緊張防守,布萊克本的支持者們,也在為球隊球門擔心,他們希望球隊能重新振作起來,找回狀態打出像樣的反攻,可比賽情況似乎越來越糟糕。

達倫本特正在禁區前。

選擇加盟米爾沃爾,他為的是有更多出場機會,但聯賽第一場就能首發,還是代表了主教練對自己的重視。

本特希望用表現來回報,對於一個前鋒球員來說,進球就等於是表現,可球隊的兩個進球和他無關,比賽才進行了半場不到,他也感覺到了一些壓力。

本特感覺自己的狀態非常好,在主教練制定的戰術裡,他似乎可以隨心所欲的發揮。

這一次當看到對方搶到球后,他跑到位置上進行了反搶,隨後用把球傳給了身後的莫里斯。

莫里斯本來都要往後跑了,但看到本特把球反搶回來,立刻終止了腳步,迎著滾過來的球,利用右腳內腳背,把球踢向左側。

那裡是跟上的孔切斯基!

孔切斯基衝到前面迎著球跑過來就是一個大腳!

吊傳禁區!

米爾沃爾的節奏太快,從禁區前反搶,到斜傳左路,再到吊傳禁區,足球位置連續的變動,讓布萊克本難以反應過來。

不少布萊克本球員,就只能眼睜睜看著足球飛過去,在落點上有防守中後衛,也有一名對方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