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此必上天助我破曹之人(第1/2頁)
章節報錯
......
從晨起至日暮,攻城之戰猶在繼續。
當用上大型攻城器械,看著自袁軍陣中推出的十幾架投石車,夏侯惇只覺手腳冰涼,訥訥無言。
投石車製作不易,且運輸困難,對人力、物力消耗巨大。
袁術家底已富裕到這等地步?
投石車的出現,可謂對曹軍士氣嚴重打擊,雖然準度不夠,很難真正造成大量殺傷。
可士卒們驚懼天上隨時可能砸落的巨石,惶惶不安,又如何奮命作戰?
夏侯惇近乎竭盡心力,用畢生所學之兵法,不斷排程城上士卒,變換防禦陣勢,想要以此挽回優勢。
然而無論他怎麼出招,都會被城下看破化解。
他獨立兮城樓之上,獨目死死盯著往來於袁術身側,舉止動作低調宛如小兵般的雷簿、陳蘭,近乎咬牙切齒。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所謂胸有驚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說的便是雷、陳二人吧。
當初我就不該殺了劉勳,倒教你等上位。”
......
是夜,大軍舉火攻城,徹夜不休。
袁軍十萬,輪替休憩綽綽有餘。
可曹軍僅止兩萬,還要分兵駐防許縣、陽城及軒轅關,守住三城一關沿線以攔截袁術北上司隸,東進兗州之路。
是以此刻陽翟守軍僅有一萬,得以堅持還是仰仗此前堅壁清野,搬空了潁川一十四城。
因此城中糧草及守城器械綽綽有餘,這才能仰仗守城之利,一次次打退袁軍攻勢。
但這絕非長久之計,若袁軍始終保持今日這般攻勢,夏侯惇也不敢再誇口說陽翟還能堅持多久。
心中微微一嘆,即便再怎麼不願打攪這位有如風中殘燭的軍師,夏侯惇依舊來至他屋門前駐足
“元讓,既然來了,何不進來?”
“軍師。”
夏侯惇推門而入,繼而見屋內非止戲志才一人,他正強撐著身子,與一位布衣葛巾的風流文士交談。
見他來了,戲志才早有所料般看向他,眸中從容依舊,為他娓娓道來。
“元讓,不必多言,今日城上一見,我便想告知於你,袁軍並非易於之輩。
本來大戰未起,我等提前斬殺大將劉勳,以挫敵軍士氣。
不想袁術竟親為劉勳縞素,並以劉勳廬江舊部為鋒,借仇恨以調動哀兵,是以軍心不曾動搖,反而其勢更烈。
袁公路其人,我與主公見了不止一次,知之甚深,冢中枯骨耳,絕無此等謀略。
觀術自發檄文以迎天子等諸多舉動,背後必有高人指點。”
見夏侯惇眼底憂愁更甚,戲志才笑著為他解釋。
“勿需憂慮,破袁之事我思謀已久,早有定計。
袁術攜十萬之眾北上,看似勢大難敵,實則與袁紹一般,內部不穩,隱患重重。
我素來聽聞孫堅之子孫策,有乃父之風,素懷大志,絕非久居人下之人。
今蓋因袁術收他為義子,待之若親子,許以嫡女,信重非常。
因此孫策常感懷其恩義,傾力報效,不忍相負。
然,親身父子,尚可有間,況於義子乎?
袁術者,冢中枯骨也,我便不信他心底當真對孫策視若親子,無有絲毫忌憚。
一旦袁術疑心,便可挑撥孫策,其胸懷大志,今一片赤誠孝心,卻遭義父見疑,焉能不生異心?
父子相鬥,袁術死,則勢崩,我軍危局可解。
孫策死,則此前被袁術打散收編的孫家軍,以及一眾孫家老將必生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