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 鷗鷺忘機(第2/2頁)
章節報錯
方爸爸的感受最深,忍不住評價道:“我曾經聽過多位古琴大師的現場演奏,原本我以為古琴的最高技藝不過如此,但聽了你的演奏之後,我才知道,我也不過是坐井觀天的那隻青蛙,陷於井中卻不自知,還以為看到的是整片天空。
到了這一刻才知道,原來真正頂級的古琴演奏,竟然如此的刻骨銘心。若不是有了這一刻的真實體會,我絕對不會想到,一首古琴曲竟然能夠操縱聽眾的心靈,真是神乎其技!”
“您過獎了,我在古琴上的造詣確實更高一些,但還達不到您所說的這種境界。”這一刻的肖遙是謙虛的。
方媽媽也說道:“你太謙虛了,老方說的一點都不誇張,我和老方聽過幾次古琴演奏會,那些大師級演奏家的技藝確實讓人欽佩,他們的演奏已經超脫了技藝的範疇,你用心去體會的話,情感上是會有觸動的。
原本我也以為這已經是演奏的最高境界,但聽了你的演奏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這樣的境界還差得遠。
你的演奏能夠輕易讓人陷入沉迷之中,甚至還能操控人的心靈,這樣的演奏境界,如果不是親耳聽聞,簡直讓人難以想象。和你的演奏相比,用心感受便會有感情上的觸動,已經不值一提,兩者之間高下立判。
你真的不用謙虛,你值得這樣的讚頌。”方媽媽說的很認真,看向肖遙的目光,就像在欣賞一件無價之寶。
如果說方爸爸心中的感觸最深,那麼最受震撼的那個人一定是方素惜。
他雖然對古琴曲瞭解的不多,但她畢竟是專業的音樂人士。雖然樂器的外在形式不一樣,演奏技法也不一樣,但音樂的表達是一樣的。
聽完這一首曲子,方素惜覺得自己的心靈似乎受到了洗禮,她似乎看到了音樂世界當中的另一扇大門,只要步入這扇大門,那麼就是另外一番天地。
肖遙已經是新天地當中的一員,他可以在這片新天地中肆意遨遊。方素惜雖然還不足以進入這片新的天地,但她卻有幸看到了這片新天地當中的迷人景象。
她此時所處的位置距離這片新天地還極為遙遠,對遙遠的距離並不會讓她氣餒,因為她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目標,只要有了目標,並且堅持不懈的朝著目標走下去,再遠的距離也終有抵達的一天。
方素惜清亮的雙眸一直痴迷的緊盯著肖遙的面頰,她什麼話都沒有說,但眼眸中毫不掩飾的痴迷,早已經徹底暴露了她此時的所思所想。
彈奏了一曲《秋風詞》,肖遙的興致更高了,他主動說道:“《秋風詞》的演奏比較簡單,我再給大家彈奏一曲《鷗鷺忘機》。”
方素惜沒有聽過這首古琴曲,但她對鷗鷺忘機這個詞卻有頗深的瞭解。
鷗鷺忘機這個詞出自《列子·黃帝篇》,其中《好鷗鳥者》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海上之人有好鷗鳥者,每旦之海上,從鷗鳥遊,鷗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鷗鳥皆從汝遊,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鷗鳥舞而不下也。”
“鷗鳥忘機”和“鷗鳥不下”兩個成語,就源自這則寓言故事。
鷗鷺忘機的境界,被受文人和道家的推崇。
文人認為:人能忘機,鳥即不疑;人機一動,鳥即遠離。
道家認為:形可欺,而神不可欺。我神微動,彼神即知。是以聖人與萬物同塵,常無心以相隨,此為鷗鷺忘機也。
裴松之注《三國志·高柔傳》稱引說:“機心內萌,則鷗鳥不下。”
辛棄疾《水調歌頭·和王正之右司吳江觀雪見寄》說:“謫仙人,鷗鳥伴,兩忘機。”
可見鷗鷺忘機的境界有多麼受人推崇。
聽了肖遙的話,最為高興的就是方爸爸了,他個人最喜歡的古琴曲之一就是《鷗鷺忘機》,他沒想到肖遙竟然會演奏這首古琴曲,心中倍感期待。
古琴曲《鷗鷺忘機》,是一首流傳久遠的古琴曲,相傳為宋代劉志方所作。
現在能夠查到的文獻往前追溯,曲譜最早見於明代朱權所編的《神奇秘譜》。
此曲由兩個樂段加一個泛音的尾聲組成,演奏技法上也不算很難,現代被定為5級演奏曲目。
隨著時間的延續,這首曲子在歷史上也多有變化,明清以來的《鷗鷺忘機》是一首頗為精緻的古琴抒情小品。其意境深遠,曲意雋永,指法細膩,哲理深邃,耐人尋味,越是修養高的人越能體會這首曲子當中的真意,也就越喜歡這首曲子。
這首琴曲規勸人們要心地善良,不要存有害人之心,初學者演奏很難體會到這首曲子的真髓之處,但哪怕是能夠體會到其中意境的皮毛,都是心靈和修養上的一大進步。
這是一首能夠陶冶情操的琴曲,如果能夠有幸聽到修養深的古琴大師演奏這首曲子,真的是心靈上的無上享受。
方爸爸太喜歡這首曲子了,琴聲響起之後,便已經拋卻了一切雜念,全身心的去體會這首曲子當中的意境。
《鷗鷺忘機》透過鳥的安詳神態,表現了人們對鷗鷺忘機式的質樸,這首曲子對於技法的要求不高,但要想演奏出這首曲子的精髓,難度卻極大。
肖遙的演奏技法早已經出神入化,一舉一動絲毫不受技法窠臼的拘束,每一個動作都帶有一種無法言說的和諧韻律,無論是誰看到,都能體會到其中的自然和諧之美。
技法僅僅是表象,剛開始的時候,方素惜還會被他的一舉一動所迷。但僅僅是片刻之後,方素惜的全部心神便已經沉浸到了琴聲所營造的境界當中,早已經忘卻了周遭的一切。
所謂的“忘機”,其實就是忘掉心機,忘卻心中的一切雜念,僅僅保留心中的真我和本我。
道家文化主張人要尊重和順應自然,而不是破壞自然,去除心中的雜念,僅僅保留一顆純粹的心靈,才能融入到自然當中。
當你存著那份心機想去改變什麼的時候,就會發現周圍的一切好像也在隨之變化,越是急切的想要得到,往往越會會一無所獲。
順應自然,順應時機,把握時機,才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