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庫空缺,原因很多,不能怪到他們叉上,可是身為朝廷宰執。卻是要承擔起這個。責任來,不然皇帝要這班臣子做什麼,難道還嫌棄朝廷養的閒人不夠多啊。

而那些大臣,自己也有這個覺悟,沒有覺悟也是不行,底下有很多言官御史盯著,稍有懈怠,如潮般的劾言奔湧而來,壓力卻也不

就以文彥博為例,成為首相的兩三年間。卻悄悄地把國家的冗兵、冗費的事情解決了不少,他和樞密使龐籍商量之後,建議在陝西裁軍。凡年齡在五十歲以上,或自願歸農的,都可以回家,這樣朝廷可以節約軍餉,民間也有人種地,可謂是雙贏的局面。

然而有許多人表示反對,覺得士兵解甲歸田之後,一但生活不如意,容易起來造反,但是在文彥博與龐籍努力下,甚至乎以身家性命擔保。勉強減裁了幾萬士兵,每年為朝廷節約二百多萬貫軍費,僅從這點來說,兩人辦成了范仲淹沒能辦到的事情。

可惜,知諫官員彷彿集體失明視的,對此視若無睹,彈劾文彥博由張妃推薦為相,執政以來,獨專大權,徹底把持了朝政,讓百官敢怒不敢言,所以要罷免。罵得最猛的就是那真御史唐介,現在已經被貶到英州去了。

當然,不可避免的,文彥博也因而罷相,而接任他宰相位置的。就是龐籍,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龐太師,又是類似潘美似的人物,一個。被冤枉的名臣。

當然,這個。時候的龐籍,還不知道自己以後被人糟蹋成什麼模樣,秉著小心謹慎,盡忠盡職的原則。開口說道:“陛下,此事是否已經查實?”

國家大事,不同兒戲,不是說是就是的。特別是像這種重要事情,沒有經過查實驗證,就是幾個宰執相信,也不能草率公佈,免得若有錯漏。讓天下人笑話。

“聯已核查,一切屬實。”趙禎笑道,心情舒暢,連臉上笑容比往日濃郁了幾分。

“既然如此。那臣恭請陛下召集百官,共商此事。”龐籍說道。事關重大,就是身為宰相,幾人也不敢專權獨行。

“就依龐卿之言。”趙禎微笑點頭,顯然也是有這個意思,只是先提前與幾個,宰執打個。招呼,免得他們到時不知如何反應。皇帝宣詔,很快,文武百官。從遍佈皇城中各個角落的官署內急忙而出,慌急卻井然有序,紛紛猜測發生了什麼大事,使得散朝之後,天子還急召百官覲見,莫不是西夏又開戰端,或者是遼國蠢蠢欲動。

片刻,文武百官列隊而入。整齊待立崇政殿內,見到趙禎駕臨,連忙齊呼施禮,當知道什麼事情之後,百官頓時沸騰起來,鹽利豐厚。天下皆知,不然朝廷也不會幾度改革鹽法,為的就是增加國

如今卻有一個輕快簡易,且成本低廉的方法,能源源不斷的生產出鹽來,只耍有幾分理智,誰能看不出其中的好處。

當然,新事物的誕生總是要經歷由曲折再到光明的過程,有些官員自是不相信天下有這等奇事,就在眼前擺有無數的證據,依然半信半疑。但這並不妨礙其他官員,興致勃勃的討論應該在哪些州縣修建鹽田。

既然決策已經定了下來,而且好處顯而易見,百官自然擁護,但是實施的工作卻有些龐大、繁瑣,不是一兩天就能制訂完成的,不過,像這種具體細緻的事情,自然會有各個官署的文書、吏員負責,那些大臣只要敲定大方向就可,其餘時間。就是與皇帝暢想,政令推行天下之後,未來是多麼的美好。

說句有些陰暗的猜測,或許有些官員就是這樣想的,國庫的錢還不是自己的,自然希望它越豐裕越好,反正遲早會落到自己口袋裡。

連續幾日,百官心情愉悅,就連一向對人不對事的言官御史似乎也受到感染,參人的奏摺也少進了幾本,每個有都在研究地理,考慮應該在哪些州縣開闢鹽田比較合適,然而,他們似乎忽略,或者是故意忽略了一件事情。作為此事的功臣,就是提供鹽田修築方法的楚質,卻沒有人提及,百官彷彿已經將其遺忘。

也不盡然,不提與楚質關係親密的官員朋友,就是皇后曹怡,也為了此事,專門找到了皇帝趙禎,自然不是為討個說法,而是委婉提醒趙禎。莫要忘記有功於朝廷的某人。

“授宣德郎、試大理評事。權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兼知錢塘縣事

這是趙禎的回答。宣德郎是文散官名稱,正七品,比從八品知縣高三級。大理評事是楚質原有職位,沒有改變,意味著能多拿一份俸祿,而權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才是差遣,實職,地方更是不遠,寧海軍就駐紮在杭州。

同時還兼任錢塘知縣一職。充分說明楚質升官了,而且還是連升三級,拿四份薪俸,卻只須做一份工作,兼任知縣,那也就說明判官廳公事相當於榮譽式的加官,畢竟軍中事宜自然有都總管之類的武官負責。

按理來說,這樣的賞賜也不算微薄,相當於人家奮鬥五六年,而且未必能得的成果。然而,楚質提供的曬鹽方法,每年至少為朝廷增加幾百萬貫的歲入,大大緩解赤字問題,這麼功勞可是不輕啊。

再者,拋開功賞罪罰的鐵律,想一想楚質的背景。曹家的女婿與張堯佐一樣,也是外戚,憑什麼他可以從一個小推官,直接升為三司使,就算如今卸任,但是依然身兼四使職務。官高權厚,而楚質,就是立了大功,卻還是七品小官,連穿緋袍的資格都沒有,難免會讓人覺得,在皇帝心目中,功勳之後的曹家真的不如一個張貴妃重要。

“皇后覺得如何?”趙禎問道,相信她的聰惠,應該明白自己的打算。

良久,曹怡緩緩搖頭,輕聲說道:“官家賞賜太過,怕他難以承受。”

目光掠過一抹欣然,趙禎笑道:“功賞究過,這是他應得的。”

“福澤過厚,未必是好事曹怡說道:“若是官家信得過臣妾,不如就將封賞楚質之事交予臣妾處理吧。”

“你有什麼想法可以向聯提出,何必作惹人誹議之舉。”趙禎說道,卻是為她考慮。

“授承直郎、試大理評事,加官上騎都尉,入值集賢校理

這是曹怡的提議,承直郎,正六品文散官,大理評事,虛職,上騎都尉相對好些,是勳官,授給有功官員的一種榮譽稱號,只有品級而已,還是虛職,而集賢校理也是如此,雖然是中書省的屬官,作用只是積歷官階,並沒有實際意義。

然而,集賢校理的職位也不簡單,北宋初年,設史館、昭文館、集賢院,合稱三館。掌修史、藏書、校書,承唐代文館舊制而總稱崇文院。在此基礎上增設秘閣,故通稱館閣,雖然是宋朝圖書文獻管理機構,但是還有一個重要職能,就是為國儲才。有人曾經做過統計,宋朝的名臣賢相十常**是館閣出身,從這可以看出,聚書、校書並非設館閣的最終目標。而儲才育才乃是旨意真正所在。館閣既是高階人才的儲備庫,又是官員晉升的捷徑和平臺。

也就是說,如果楚質能進入集賢院。可以參加朝廷各種典禮,熟悉典章制章,間接參與了朝廷政事,能為日後擔當重任作準備,再加上幾個散官,這簡直就是平步青雲。看來,曹怡如此提議,也是存了私心。

果然,趙禎臉色微變,皺眉說道:“莫不是那楚質惹皇后生氣了,要如此懲治於他

轉折過度章節。感覺真的很難寫,不出意外,一兩章,主角就回京了,之後情節要想下,今天五千字,少了。見諒。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