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大功(第1/2頁)
章節報錯
呂目陽米明媚,、qb⑸.cǒМ\春夏之交,和風煦煦。真凰忻行人有了幾分微醉,懶洋洋的不願走動,直想躺在竹蓆之上,迎著暖融融的日光打盹小憩,然而,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的,郊外,一行人悠悠的朝著海邊方向走去。
“楚知縣,你這是要帶本官前往何處啊?”半響,張方平忍不住問了起來,自然,在外人面前,還是要與楚質保持一定的疏離。
“知州昨日不是問下官,衙中倉庫為何多了筆鉅額錢糧嗎。”楚質微笑起來,有些微得意之色:“耳聽為虛,還是勞知州親自目睹,免的以為下官虛言欺瞞。”
“行,本官倒是要看你在弄什麼玄虛。”張方平撫須說道,嘴角綻出一縷笑容,嫡親外甥的待遇自然不同,換成是其他官員敢在他面前賣關子,恐怕早就怒目圓瞪了。
小半個時辰過去,一行人終於來到目的地的前方,與起初時相比,這裡的戒備更加的森嚴,不僅有縣衙差役,連城中的駐軍也派來幾百兵士在這鎮守。
慢步往裡面而去,通往層層哨卡守衛,張方平受到這裡安靜氣息影響,不由低聲問道:“楚知縣,裡面到底有什麼秘密,居然防範得如此周嚴。
“就在眼前,知州一看便知。”楚質笑道,卻不是存心捏拿,主要是沒有親眼看見之前,就是說了。旁人也心有疑慮,當初范仲淹等人也是這樣,非要親來此地,目睹了日產萬斤鹽粒的壯觀場面,才相信楚質所言無虛。
果然,望著十幾畝大小的鹽田之上,輔著厚厚的一層,如同雪花的。白茫茫的鹽塊,張方平失態了。嘴巴久久沒有合攏上來。良久,反應過來,張方平揉搓著眼睛,一把抓住楚質,顧不上掩飾他們之間的親密關係,急聲說道:“質兒,這可是真的?”
“這是自然,知州親眼所見。豈能有假。”楚質笑著說道:“若是還不放心,儘管留在此地觀察幾日,便知我等是否在弄虛作假。”
“好,太好了,真是朝廷之福。百姓之幸。”張方平興奮不已,如同小孩,彎身於地,撈起成片鹽粒,揮散不已。只要腦子不笨,誰都會算一筆帳。燒柴煮鹽,不知道要消耗多少柴炭。而且產量非常的低下,不像現在,只要有海水和陽光,要多少鹽就有多少,源源不斷。成本之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在張方平的認知中,鹽利幾佔天下財賦近半,只要在沿海州縣都開闢出這種鹽田,僅此一項,每年不知可以為朝廷增加多少稅收,更加不用說鹽是由朝廷專營,買賣的利潤也歸於國庫之中,最終獲利多少,恐怕難以計算。
突然,張方平回頭問道:“這是辦法誰想出來的,可是範希文?”
楚質搖頭,有點害羞,不好意思。但還是說道:“下官見到鹽戶勞作,突然想到這個主意,胡亂試驗了下,沒有想到居然可以成功。”
“你,真的是你!”張方平似乎有些激動,緊抓住楚質手腕,丘中呢喃:“好,很好,真是太好了。”
見到楚質一臉的莫明其妙,張方平深吸口氣,平復激動心情,歡喜說道:“質兒,憑此功勞,二十年。不十五年之內,莫說三司、樞密。就是參知宰執,你都能擔得。”
誰不瞭解朝廷如今的情況,范仲淹為什麼要改革,說白了就是國庫缺錢,還是為了錢鬧心,他想幫皇帝節流,可問題在於,國庫沒錢,大家心裡也急啊,但總不能把自己應的的奪去吧,所以新政自然不可避免的失敗了。
大家都覺得,改革,變法什麼的。都不是什麼好事,還是保持原狀為好,可誰也不好意思明說,所以只有搬出古,祖宗之法不可變啊。變了會出大問題的,這是聖人說的。有前車之鑑,你看上古時候,民風多少純樸啊,可是後來,什麼都變了,人心不古,這不正說明變革的壞處,至於管仲、商鞍?那是誰啊,不認識。
然而,楚質改進的是煮鹽辦法,變是變了,但這可是開源之策,不觸動大夥的利益,反到有許多好處。誰會反對,巴不得楚質丹變下,直接把海水變成鹽算了。
冷靜下來,張方平又問道:“對了。你將此法上奏朝廷了吧。”
“已經呈報了。”楚質說道:“本來我還拖幾日的,待將常平惠民倉補足之後再行上奏,但是範公卻認為此事宜急不宜緩,便差人疾報朝廷。”
“奏摺寫了什麼內容,你可知道?”張方平追問,好像有點急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