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逼迫(第2/2頁)
章節報錯
看來自己聰明,別人也不笨啊,楚質苦笑,問題在於,擋人財路已經夠招人厭惡了,而今居然還耍借自己的錢來擋自己的路,應該沒人會願意吧。不過也難說,畢竟胳膊扭不過大腿。如果范仲淹堅持,想必還是有人得乖乖同意。
“今日,你也是為了此事而來吧。”范仲淹說道,泛出一抹笑容:“怎麼,想到別的什麼好主意?”
考慮了下,楚質說道:“下官有個辦法。或許能夠籌措到足夠百姓之用的錢糧。”
“什麼辦法,不會是與張知縣一樣吧。”范仲淹笑道。
微微搖頭,如果說自己提出青苗法是得罪人的話,那按照張元善的方法。簡直就如同掘人祖墳,令人恨之入骨。楚質還未有膽量做到這程度。
范仲淹和聲道:“不必遲疑。正如老夫所言。集思廣益。但說無妨。”小心組織語言,過了片夏。楚質問道:“敢問太守,歷年以來。由杭州漕運至汴京的各項賦稅之中,均年計算。何稅居多。”
“鹽茶稅收。”范仲淹回答。絲毫沒有遲疑。顯然對此情況瞭然於胸。
鹽茶屬於朝廷專賣品,同時針對其買賣課以重稅,細緻發分下來,鹽是生活必須品。歲稅收入要比茶葉多些,特別是沿海地區。鹽廠諸多。產生的稅收自然比其他地方高。
“你問這做什麼?”范仲淹微微皺眉道。莫非是想”這等國法不容之事。他是萬萬不能答應的。
“上年上繳國庫的鹽稅是為多少?”楚質問道。
“三萬七千餘貫。”范仲淹補充說明道:“只是課鹽之稅,不是鹽利。”
兩者當然要分清,因為鹽況是地方官衙收取,而鹽利則歸三司官署,雖然最終都要繳入國庫,但職能始終是有所不同。要區別開來。
“太守,如是能保證今年的鹽稅鹽利與往年一致,或許還要比往年多一成。之後再多出來的數額歸州衙所有,你覺得朝廷能同意嗎?”楚質問道。
“不需朝廷同意。只要你有辦法,老夫現在就能答應你。”范仲淹肅容道:“但前提是不觸犯國法。”
在宋代,州一級的官員在地方的品佚和權力最大,路級官員只有監察權,沒有治理地方的職能,所以說,除了指揮不動軍隊外,在杭州之內。范仲淹的話還是很管用的。
楚質聞言大喜,試探問道:“那,如果增設一個鹽場”
“上報朝廷,核查可行之後。朝廷會任命官員前來管理。”范仲淹欣慰之餘。卻有些失望,還以為楚質會有什麼好辦法,沒想到卻是這個。
平心而論。多增設鹽場。確實能增加稅收。可是鹽場不是那麼容易建成的,要投入極大的人力物力,況且。遠水不救近火,等鹽場建成。恐怕春耕早已經過去。
不忍心打擊楚質的積極性。范仲淹說道:“既然錢塘縣勘察出有適宜建造鹽場之地,就先報備吧,過些時候。朝廷會來人核實情況的。”
“在朝廷來人之時,下官是否能先將鹽場建造出來?”楚質問道。
“可。”范仲淹應道。年輕人有衝勁。很好,多碰幾次牆壁更妙。以後就會學乖了。
興沖沖告辭回衙,楚質恨不能放聲高呼。以如今的通訊條件,以及朝廷的效率,等到派人前來探查,可能已經是近兩個月後的事情,利用這段時差,不知能獲利多少。雖然不會落入自己的口袋,但是想想就讓人覺得興奮。
到時候讓你大吃一驚,楚質得意的哼著小曲走回簽押房,正待好好思考籌劃大幹一場,卻見沈遼滿面愁容,唉聲嘆氣的坐在房屋中間的位置上,劉仁之在旁細聲勸慰乙
“稀客啊。”楚質驚訝嘆道:“能在此時此玄此地見到睿達兄,極其讓我懷疑今日的太陽是否從西邊出來了。”
“沒心思與你說笑。”沈遼嘆氣道:“我姐回來了。”
楚質一怔,強忍滿心歡喜。不動聲色道:“好事啊,你不是網好得從凡塵俗事中脫身而去,繼續當你的逍遙公子。”
“如你如言才好。問題在於。也不知是誰出的主意。我姐非逼著我到應天府書院去唸書,說是讓我感受氣氛,接受薰陶,來年參加解試,後年參加省試。金榜題名。”(未完待續)
更新最快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