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新的問題(第1/2頁)
章節報錯
:二!頓時楞住了,誰知道井水為何會變了味道,或者。//。qb⑤。cOM\\又或者是人為因素,種種可能都存在,沒親自去看過之前,不好貿然判斷啊,不然說錯了,自己豈不是丟了面子。
“井水是必需品,應該沒人會跟自己過不去,故意將其毀損,況且井水是流動的,就算有人心存歹意,投放了什麼藥物,過幾日就會自動淨化,也不至於還苦澀不堪。”不等劉仁之回答,楚質皺眉掐指盤算起來:“水質有變化,最可能的原因就是發生了地震,但淡村離杭州城這麼近,若真是地震了,大家應該能察覺得到”
“大人說的地震,可是指地龍翻身?”劉仁之間道,好像是嚇了一跳,就算沒經歷過,也聽說過那種恐怖場面,而且這種事情,絕對沒人會希望自己能親身體會。
“或者是暗震也不一定;”楚質點頭,考慮了下,抬頭朝劉仁之說道:“主簿,杭州城內的井水可有什麼變化?”如果城內各口水井也變成了味道,那或者杭州大範圍的井水都出現了同樣狀況,如果沒有變化,那就是僅限於淡村附近的地方範圍。
“大人,此事下官不知。”劉仁之據實說道,臉上有些愧色。
“哦,那尋個人來問下吧。”楚質說道,也沒有在意,不是說劉仁之不關心民生,而是官員又不是神仙,不可能事事都提前清楚瞭解情況,況且如果不是今日出遊,楚質也未必知道這事?
劉仁之應聲,連忙招呼一個衙役進門,讓他去把平時負責挑水的雜役尋來,在這空隙,楚質微笑解釋道:“主簿莫不要認為我小題大做,只是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或許在我等看來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對於百姓而言,卻關乎生計,不得不謹重一些。”
仔細體會詩中的蘊意。劉仁之真心實意說道:“大人愛民,下官愧不如之。”
“愛民卻是不敢當,為官一任。就算不能造福萬民,也要為民辦些實事。”楚質微微笑道:“離任之時,本官可不希望錢塘百姓指著後背怨罵。”
說到底還是他的臉皮不夠厚。不夠黑,容忍不了自己的不作為。
過了片刻,挑水的雜役疾步奔行進來,還未行禮,卻聽劉仁之間道:“你可知道,最近城中井水發生了什麼變化沒有,像是突然變得苦澀起來之類的。”
本還有幾分不安的雜役聞言,一棵心徒然落下,連忙拱手答道:小的不清楚。”
“你不是負責擔柴挑水的嗎,豈能不知?”劉仁之疑惑道,額頭皺了起來,似乎有些生氣。
“回大人話小的固然每日都要挑水,但水是從城外山上清泉運回縣衙的,至於城裡的井水情況小的確實不知?”雜役說道。
楚質一聽,頓時有些明白過來,看來杭州城內的井水的確不怎麼樣。而山泉卻很甘美,不然縣衙也不會捨近求遠了,想必那些富貴人家也是如此吧。
心中念起,楚質站了起來,笑道:“劉主簿,現在可有空,不如我們出去走走吧。”
“恭敬不如從命。”劉仁之哪有不依之理,揮手讓雜役退下,就要叫喚三五個。衙役陪同隨行,卻讓楚質阻攔了,既然是暗查尋訪,那就不必弄出大陣勢來。
“劉主簿,你可知道城裡約有幾口水井?”兩人快步走出了衙門楚質隨意問道,也不指望劉仁之能回答得出來,畢竟在他的印象中,諾大的杭州城,幾萬戶人家。水井總是無處不在的,應該沒人會刻意去數。
不想,劉仁之立即答道:“六口。”有點得意之色,井水變質問題回答不上來,並不代表不知杭州的風士人情,他繼續補充說道:“乃是唐朝李泌任杭州刺史時所修,傳承至今,已有近三百年曆史。”
“才六口井而已?”楚質滿面的驚訝:“那麼少,怎麼能足夠十萬百姓之需?”
楚質說的十萬,並不是指人口,而是戶籍,十萬戶人家,分佈杭州城各個角落,並不是說只聚中在一處,楚質真想象不出來,才六口井而已,怎麼能夠滿足幾十萬人的生活用水。
劉仁之莫明其妙的眨了下眼睛,不解說道:“大人,多年來杭州城就是隻有六口飲水井,卻未曾聽說百姓有缺水之憂。”
“真的假的。”楚質當然不相信,皺眉說道:“最近的那口井在什麼地方,你帶本官去看下。”真不相信,幾十萬人飲用的水源,居然才六個而已。”
後面一句有些輕微,劉仁之也沒有聽清楚,在前面引路時,不時回頭笑道:“大人,六井分為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龜池小方井和相國井,再走幾步,就到小方井了。”
小方井離縣衙十分近。才隔了條巷子,再走幾十步就到了,這裡地方十分寬敞,不過居住似乎少了些,在此修築水井,也不知道是為了利及百姓,還是為了方便官衙;
當然,縣衙附近就是商業繁盛的地方,那裡飯館、茶樓林立,且不遠處還有個釀酒的作坊,都是些耗水大戶,每日的經營也離不開水,按裡來說小方井旁邊應該擠滿了前來挑水的百姓,然而當楚質在劉仁之的帶領下,走到水井旁邊時,卻發現這裡只有寥寥十數人,並沒有想象中百千人排隊的場面。
“百姓一般在什麼時候來挑水?”難道走過了挑水的高峰期,楚質暗暗尋思,抬頭看看太陽偏移的方位,大略推算出現在的時辰,才下午兩三點左右。
劉仁之被問住了,這還真沒有留意,畢竟貴為縣衙主簿,像提柴挑水這類粗活,總有雜役負責,平時不要說接觸過問,就連提及的心思都沒有。
不過劉仁之的主管也不是白當上的,遲疑了下,立即反應過來”跑上前向正在排隊的百姓打聽起來,過了片刻,笑容滿面的返回說道:“大人,下官問清楚了,百姓挑水並沒有規律可言,一般是家裡什麼時候缺水了,就什麼時候前來。”
兩人都是穿著便裝出來,所以水井旁邊:丁二毋到他們,只是好寺的望了兩眼,也沒有什麼特別應,繼續忙著自己的事情。提著懸繩的木桶,丟入井口中,熟絡的搖晃了下,把桶灌滿水,又拉緊繩子,緩緩提了上來,如此反覆,最後用扁擔將已裝滿水的桶挑起,小心翼翼的行走,唯恐桶中之水灑洩出來。
“唉,終於親眼目睹了百姓之苦;”楚質頗有感慨,自從搬進城市,用上自來水之後,這一幕不知道有多少年沒有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