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漏了?

將作監是古代負責宮室、宗廟、陵寢等公共土木建築的機構,兼領百工,監是主官,丞是屬官,宋朝時候丞作為一個虛職授予新進狀元,以示恩寵,雖然將作丞只是從八品上品秩,畢竟是京官,到了地方任職那就成為身份的象徵。

宋朝時候的進士,固然從千萬士子之中脫穎而出,金榜題名,可謂是人中之驕子,但是宋太祖趙匡胤卻不這麼認為,剛才的時候給進士們授予的官職非常低微,哪裡是第一甲的狀元榜眼,也不過是予以些司簿之類的從九品小官,打發他們到各地任職,運氣好的放可能得到提拔,如果沒有機緣,那一輩子就僅此而止了。

到了宋太宗時期,對於進士才開始朝典始重優與注授,給予特別優渥的恩例,第一、第二等進士並九經授將作監丞、大理評事,通判諸州,同出身進士及諸科並送吏部免選優等注擬初資職事,判司簿尉。

太宗真宗兩朝,都是以此為例,對新科進士非常的優待,可是由於取士太多,用人太驟的原因,到了仁宗朝,冗官的現象開始嚴重,朝廷不得不改變取士的策略,所以第四第五甲及諸科出身的進士,只能乖乖的到吏部報道,參加守選考試。

這樣做的後果,自然有部分進士心裡有些不滿,但是勢比人強,也只有接受結果,而另外部分進士,卻覺得非常合理,畢竟自己享受這份榮耀待遇,那是靠真才實學掙來的,要知道物以稀為貴,道理同樣適用於賜官授職,能享受這樣待遇的人越少,享受這樣待遇的人就越發感到榮耀,特別是當聽到內侍第二句話時,在場的眾人紛紛向馮京投以羨慕目光。

“第一甲第二名,錢塘沈遘,為大理評事、通判江寧府。”

大理評事,品秩從八品下,只比將作丞相差一級,但是就是這一級之差,卻顯示出朝廷對狀元的恩厚,宋代官職雖然分為九品,但是每個品秩有正從之分,正從品秩又有上下之別,十分的複雜,只要有些微的差別,那就意味著所享受的待遇不一樣,而且授予榜眼大理評事一職,那就更加突出狀元身份的恩榮。

“真是羨慕文通兄啊,省親赴任兩不誤。”馮京輕笑對旁邊的沈遘說道,古代的江寧府就在現代的南京位置,而錢塘位於杭州,兩地非常鄰近。

“當世兄何嘗不是如此,江夏就在荊南,也耽誤不了多少時辰。”沈遘微笑說道。

古代為了防止地方坐大,加強中央集權,對官員實行異地為官的迴避制度,從漢朝到現在,這個制度已經很完善了,有時候連在鄰地為官都不行,而馮京和沈遘有這樣的待遇,也算是朝廷對於狀元榜眼的一種恩例。

“第一甲第三名,常州錢公輔,予大理評事,通判越州。”

常州越州相隔千里,錢公輔有些失望,隨之又振奮起精神來,以後自己正式為官,只要努力奮鬥,哪裡相差萬里之遙,定然做出成績來,要讓家鄉父老為自己感到驕傲,想開了,錢公輔泛出燦爛笑容,向身邊的同年祝賀起來。

相對狀元榜眼探花的輕鬆愜意,其他進士卻緊張許多,第四名、第五名、第六名,很快就到了第九名,都授予大理評事之職,但是差遣卻各有不同,或是某州通判,或是某府推官,有人因為差遣符合心意『露』出笑容,有人卻因此而額眉緊鎖。

但是楚質現在可沒有閒暇理會諸位同年的心情情況,第九名進士已經授予官職,那接下來就要輪到自己,真是期待啊,楚質屏氣凝神,感覺心臟怦然跳動,如同『亂』鼓一般,越來越急促。

似乎內侍有意要和楚質作對,在他期待萬分的時刻,傳旨內侍忽然閉口不語,好像是說話太多,兩腮疲麻不堪,所以要休息片刻,才能繼續唸誦名單。

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餘秒,但楚質卻覺得時間分外的漫長,似乎是靜止不動,好不容易見到內侍再次清了下嗓子,楚質也顧不上感慨,密切留意內侍的嘴唇,集中了全部的心神,仔細聆聽著內侍將要宣讀的內容。

“第二甲第一名。”內侍的聲音依然那麼響亮,而底下的進士卻有些譁然。

“怎麼回事,好像是漏了景純吧。”作為楚質的好友,馮京見此情況,忍不住皺起了眉頭,『迷』『惑』說道:“難道是看走眼了。”

“要不要上前詢問清楚。”沈遘輕聲說道,也感覺事情有些蹊蹺。

似乎沒有留意底下進士的動作,內侍依然高舉聖旨,極其認真的揚聲誦讀著,見到這個情形,心有疑慮的進士也顧不上那麼多了,先聽下自己被賜予何官職再說其他。

“宣旨之時,不可貿然打擾。”考慮片刻,馮京搖頭說道:“待他將聖旨宣讀結束之後,再上前請教吧。”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沸騰的熱血慢慢的涼熄,楚質心裡感覺有些不妙,但是還抱著一線希望,或許、可能宣旨的內侍真的看漏了,楚質如此安慰自己,臉『色』卻非常差,直到聽聞滕茂實將到荊南某州萬戶縣任縣丞時,才勉強擠出恭喜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