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兵臨城下(第2/2頁)
章節報錯
出現在李明華眼前的,是一座武裝到了牙齒的堅固城堡!它位於一處靠海的半島上面,半島的周圍都是陡峭的懸崖,懸崖下的黑色礁石犬牙交錯,只有一條陸橋與之相連,可即便如此,半島的周圍都修築了高高的城牆!
城牆都是用桌面大小的巨石堆砌起來的,李明華甚至敢肯定,這城牆的寬度絲毫都不遜色於北齊國的四勝關那種雄關,上面甚至可以任四匹馬兒並肩馳騁的。
在這座城市唯一的出入口:陸橋的這面上,城門也就位於此處,這城門足足分成三層,第一層乃是一道巨大的鐵柵,柵欄的鋼鐵粗若碗口,還纏繞著巨大的鎖鏈,第二層的城門堅固得看見就給人以絕望的感覺,第三層依然是一道巨大的鐵柵。
這樣的設定則意味著要攻克城門需要耗費更大的力氣。
更可惡的是,城門附近的城牆居然都修建成了“”形狀的菱堡,尤其是城門口周圍,更是一左一右的修築有兩個巨型的稜堡,彷彿是兩支粗大的獠牙,深深的刺了出來。
這樣的話,非但攻方架設雲梯極不方便,還極其容易在攀援的時候形成三面夾擊之勢,更恐怖的是,城牆凸出的稜堡顯然是被強化過,所設定的隘口,可以讓防衛者向外射擊,或在作戰時,得到部分的掩蓋。這些隘口還加上了木製的活門作額外的防護。狹小的射擊口可以設定在城牆裡,讓弓兵在射擊時受到完全的保護。
這樣的建築風格李明華也是看得格外的明白,此時看到的這些東西還只是表象,在攻擊期間,木製平臺會從在城牆或箭塔的頂端伸出,讓防衛者可以直接射擊牆外的敵人,如果敵人有備而來,防衛者可往他們投下石頭或騰沸的液體。隱藏在上方的木製平臺會保持溼潤來防火,防雨,與它具有相似功能的石制堞口,會設定在城門的上方和側面,短時間被造成巨大的傷害!
李明華第一次覺得自己帶這麼多兵來是個負擔。
因為哪怕他的手下再翻十倍起來,也只能在這二十來丈寬的陸橋上一次性投入千人左右的規模進行衝擊,從其餘的三面進攻,則是意味著要攀爬懸崖,這更不現實了,所以人數再多擁擠起來對攻城實際上也沒有半點用處啊,可是,面前的這幫草原蠻子在這二十來丈寬的陸橋前方的堅城上,完全是佈置下來了一個完美的死亡陷阱等著人跳下呢!李明華微微眯縫著眼睛,甚至都看到了自己麾下的勇士前仆後繼,卻是一個一個倒在了血泊當中痛苦的呻吟著,喊叫著遠方爹孃的名字。
“怎麼辦?”李明華的腦海裡面忽的浮現出來了這三個字。面對這種只留下來了一面給你攻襲的堅城,李明華的腦海裡面也只有一種方法可以將其攻克,那就是困而不攻,反過來在城外修築壕溝,累累圍困,這樣圍到城中糧盡水絕,出現人食人的慘劇之後,自然就是不戰而潰。
這樣一來的話,對方的天險地勢,反而就成為了他們的最尷尬的地方,扼守住這陸橋的出口,修築幾個堡壘,就連對方想要搏命也是沒有半點機會。
問題就在於,這吳作城當中的存糧究竟有多少,他們能堅持多久?毫無疑問,倘若這吳作城當中圍困的是呂羽這種重要人物,李明華就算是將這吳作城圍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都沒問題,可是,掃蕩圍剿這麼一個“蠻夷小城”,東夏國當中能給一個月的時間的耐心就不錯了啊!
當日國君走了一步妙棋,便是對崔王女迫婚,崔王女的應對則是當年許下大願,要守孝十年。這雖然是個合理的藉口,但國君卻是一直在此糾纏不休,最後王女黨只能妥協,讓出了六部當中禮部尚書和一位兵部侍郎的位置。
而李明華這一次出兵,也是由國君提出來主導的,倘若得勝而歸,並且劫掠了無數牛羊財富回來,便不僅僅再次削弱了王女的勢力,更可以說這就是國君的政績!便可以更進一步的擴充套件自己的權力。
但也正因為這樣,一旦李明華敗了,甚至打得不漂亮,也同樣是會變成責難國君的理由,尤其在王女黨推波助瀾的狀況下,搞不好國君黨這方面好不容易恢復一點的元氣都會再次散盡。
因此,在出徵之前,國君對李明華的支援可以說真的是竭盡全力了,李明華要什麼就給什麼,要兩萬五千精銳,甚至給了三萬精銳!要攻城的器械,不僅僅是全額補給,更是有墨家的學徒隨軍出征,這已經是百分之兩百的支援力度了!
就在這樣沉思的時候,李明華忽然覺得海風勁急了一些,空氣裡面的鹹味也是變得濃重了起來,一名在海邊生長的親兵立即便低聲來報,說應該是漲潮了。
“漲潮?”李明華眼神一凜,他最擔心的就是一旦漲潮將那陸橋淹沒,那對這吳作城的攻擊必將會更加艱難!
好在李明華擔心的事情也並沒有發生,儘管漲潮以後,海水洶湧澎湃,吳作城的周圍也是變成了一片汪洋,可是距離那陸橋的橋面還是至少有五六丈的高度。不過有一句話叫做福兮禍所依,李明華剛剛鬆了一口氣,便見到天邊有帆影點點,仔細一看,竟是五六艘五桅遠洋鉅艦徐徐航行而來!
更有甚者的是,那吳作城居然是有後城門的,開啟了後城門之後,便還有個小小的碼頭,乘著潮汐之力,便見到那五桅遠洋鉅艦徐徐靠岸,開始搬運貨物上去。
這個殘酷的發現告訴了李明華,哪怕你是打著長期圍困的主意,依然是此路不通!因為吳作城的天然地利優勢,漲潮的時候便可以得到來自水路的補給,要困死他們的前提,便是得有水軍存在。
可是東夏國的水軍.......好吧,不知道統統加起來夠不夠給面前的遠洋鉅艦戰船塞牙縫呢。
李明華長嘆了一聲,微微抬頭,有道是慈不掌兵,更何況他身上揹負的東西也是太過沉重,不僅僅有君上的知遇之恩,更是有東夏國內的權勢之爭!這一戰他根本就不能敗,也不敢敗!
看了看身後一干面色凝重的部下,李明華深吸了一口氣,冷冷的道:
“吹號。”
十二對牛角號一齊吹響,這一場攻城戰便宣佈正式展開。只是戰事尹始,東夏一方便出現了一個令人頭大的問題,那便是攜帶來的投石車完全都沒辦法展開來。
攻城的慣例便是,架起投石車,將對方的城頭用高速飛行的石頭洗禮一番再說,不僅僅是要造出來聲勢,更是可以有效的摧毀城防,試探城牆的弱點。等到了戰爭後期,可以完全壓制對方的投石車以後,更是可以利用投石車在敵人的城市裡面拋擲火彈放火,或者說是拋擲死人死馬傳播瘟疫,用處極大。
只是,投石車的射程也就是在一千步左右,這連線吳作城的陸橋的長度就接近六七百步,關鍵是:陸橋靠近東夏軍這一方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將兵力鋪開的,而是慢慢的變寬,因此,總體來說,東夏軍的投石車也就只能頂上去二十來架,並且還得密密麻麻擠在一起......
令人髮指的事情發生了,就在東夏軍好不容易將二十餘架投石車組裝好,還在安裝皮索之類的進行除錯工作。冷不防從對面的吳作城當中就聽到了一連串古怪的“崩崩崩崩”的聲音,緊接著東夏軍的眼睛都瞪大了,原來從吳作城裡面已是飛出來了一片黑壓壓的東西,這些高速飛行的東西里面有石塊,有木桶!對準了東夏軍的投石車陣地直轟下來。
首先落下來的石塊就令那些組裝投石車的輔兵死傷狼藉,接下來砸到地面上的木桶更是令裡面的火油四濺!然後熊熊燃燒了起來,一干人看得那個是目瞪口呆,最初的時候,還有不少人跑上前去救治,但是隨著吳作城當中陸續不斷的對那塊地方進行投擲,轟炸,也就沒人敢靠近那片區域了。
不消說,所有的東夏軍便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二十餘架投石車便在熊熊大火當中化為灰燼!(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