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是,此時這也使東海幾國聯軍襲擾起來會變得更加的方便。

更要命的是,哪怕是林封謹反覆強調,呂羽也是感覺那就是一群海上的盜匪想要來打劫而已,甚至在林封謹的帖子上面回批了四個字“疥癬之疾”來形容,因為呂羽或者說其餘幾國君王的印象,對海外幾國的印象,甚至都還停留在了大衛朝時期的認知。

那時候萬國來朝,海外幾國的君王使節也是在其中,就和那些只擁有一個島嶼,一小塊土地的蠻王使節表現得毫無區別,彷彿是一群都在搖尾乞憐的狗,甚至還更加謙卑。

因此,在這樣的先入為主的印象下,也難怪得哪怕是依照林封謹在呂羽面前的寵信,依然無法改變呂羽的主觀印象。

當然,這也是由於北齊的海岸邊境線不怎麼長,並且也是相當荒蕪貧瘠有關,若不是那裡還有幾大曬鹽場能作為經濟支柱,真的是堪稱無人問津了。在呂羽的心中,首要的目標當然是拓土開疆,區區海盜,那是知府就能處理的事情.......

然而呂羽卻是忽略了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大衛朝當時堪稱最強大的帝國,其威懾力豈是現在五國相爭的混亂時代所能比擬的?使節來朝的短短時間,又怎麼可能分別得出來誰是真正的搖尾乞憐的哈巴狗,誰又是隱藏了力量和牙齒的狼呢?

而即將浮海來襲的幾國聯軍更不是海盜,也不是紙老虎,同樣也是武裝到了牙齒,紀律嚴明的正規軍啊!

當林封謹發覺了呂羽的不以為然之後,心中焦急,多在呂羽面前提了幾次以後,沒隔多久,岳丈左老爺都讓人來遞話了,說是已經有人開始傳播謠言,說林封謹假公濟私,自己在草原上做生意得罪了惹不起的人,就想要把水攪渾,然後想要藉助北齊的兵力借刀殺人.......

林封謹聽了,除了苦笑還能怎樣呢?

有的時候,察言觀色是在官場上混必須要具備的特點,如果有人要在呂羽面前說林封謹的壞話,那肯定不可能當著林封謹來說,也不會當著左老爺說,多半是私下裡進言的。

那麼,左老爺又怎麼能知道對方的告密呢?當然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呂羽想要他知道,所以就知道了。

因此,有這樣的謠言傳出來,謠言本身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呂羽在表明自己態度林封謹你看你都惹得人家攻擊你了,趕快閉嘴吧,朕對這個話題不感興趣,就當以前沒聽到過這事情。

面對這樣的情形,林封謹除了嘆息之外,還能做什麼呢?乾脆便閉口不言了,

接下來南鄭那邊反饋過來的訊息也很不樂觀,南鄭那邊本來就已經呈現出來了南北割據的形式,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令福王或者衡王相信,忽然有惡客自東海上來,趕快把軍隊調到海岸面上去,不要再內鬥了.......相信無論是誰去說這些話,都會被很乾脆的呸一臉唾沫順帶被拉出去,然後剁掉腦袋吧!

倒是李虎在自己的地盤上面厲兵秣馬引起了周圍不少人的注意,立即就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引發了周圍幾個郡的擴軍整備大戰.......這時候李虎根本沒有心情去解釋了。因為對於這幫驚弓之鳥而言,無論你說什麼,對方都會覺得是陰謀,那真的是多說多錯,還不如閉嘴不言。

至於東夏那邊,林封謹倒也是盡到了自己最大的責任,給崔王女將事情原原本本的講清楚,這世界上果然最好吹的還是枕頭風,崔王女居然是很乾脆的回信來說,相信林封謹的判斷,但是,她除了知會親信啊,朋友啊,親戚之外,讓他們把靠海的產業紛紛轉賣,同時儘可能的把家族的重心撤離之外,

然後......就沒有了........

林封謹很驚詫的詢問為什麼,這才知道,原來崔王女此時在國內也不是萬能的了,她始終還是先君的女兒,無論是從孝心方面來說,還是從姐弟之間的感情來說,也都沒有要一直將朝政把控的意思,依然是在慢慢的鍛鍊東夏國君,然後將手中的權力在適當的時候全部讓給國君。

崔王女這樣說的時候,是拉著弟弟在父母的墓前發了誓,然後姐弟兩抱頭大哭後達成了互相諒解,信任的。因此現在兩人之間的關係雖然還是十分尷尬僵硬,不過兩個人的關係好歹也算是破冰了。

而崔王女若是採信了林封謹的話,那麼勢必就得在整個東夏當掀起一番動盪,首先就是全國的兵力的配備重點,便是要從與中唐北齊交界邊關當中撤軍,然後再將這些能征善戰的軍士安插到海岸線附近的重鎮去。

單說這樣大的舉動,就一定會惹來東夏國君的猜忌,將兩人之前好不容易獲得的一些默契一掃而空。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崔王女根本就沒有辦法對這樣的舉動給出任何合理的解釋!

除非她告訴東夏國君,從東海上將會有大量的威脅出現,這些威脅很可能比北齊和西戎更加致命,因為至少東夏在國與國交界的地方有好幾處險要的關隘可以守衛,而這些浮海而來的強盜卻會出現在東夏毫不設防的腹地,為所欲為。

假如崔王女這麼說的話,根本不用東夏國君發出自己的疑問,單是兵部的幾位大臣就會跳出來質問,說為什麼自己沒有聽到半點風聲?敢問殿下的情報來源何在?崔王女能說是北齊國東林書院的林封謹告訴我的麼?順帶林封謹還是吳作城的城主?

假如她真的這樣回答,那麼搞不好文武百官都會馬上歪樓,懷疑數年前在吳作城下的慘敗乃是崔王女從中作梗了!這完全就是作繭自縛.......

面對殘酷的現實,林封謹也只能長嘆一聲,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了,現在看起來,自己要想兼濟天下還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情,那麼在這亂世裡面獨善其身的目標應該還是做得到的。

當然,林封謹唯一的利好訊息,就是重光判斷出來的海外聯軍來襲時間應該不假,可以說是合情合理。

這就意味著吳作城還有充裕的時間來完善城防等等很多東西,到時候務必要敢於讓來襲的這些東海聯軍在吳作城下碰個頭破血流不可!

不過,往深遠處看,東海幾國聯軍進攻之前耽擱的時間越久,也就表示他們的準備越是充分,所謀越是乃大啊,這就彷彿是握緊了拳頭的胳膊,回收的力道越大,蓄力越久,那麼打出來的這一拳就越是猛!!

也正因為如此,林封謹也要面臨著一個巨大的選擇,那就是開春以後去不去吳作城坐鎮。

毫無疑問,林封謹去了的話,倘若吳作城本來有十分的實力,便可以足足發揮出十二分的戰力,有道是蛇無頭而不行,效果可以說是格外的明顯,在很多關鍵的戰役當中,在膠著的時候甚至十個人就可能決定勝敗,何況是額外多出的這兩成實力出來?

但是,林封謹去的了的話,可以預期將會是一場十分艱苦的戰鬥,並且東方几國的聯軍會分兵行事也僅僅是一個推測!可是對方一旦沒有分兵,並且以吳作城為主要突破口的話,林封謹去了就真的是白死了,吳作城便是修築得再堅固,也決計不可能是多國聯軍的對手,人海戰術也淹了你!

按照林封謹行事謹慎的性格,他首先的選擇多半是不會去的。但是,不去的話,假如吳作城恰好差一點就能守住,不要說是別人,自己都要懊惱終身!而吳作城對於林封謹的意義就不必說了吧,單是看他在上面耗費的心血和金錢,就知道其重要性了。

而林封謹一旦不去,並且吳作城也守衛下來了,依照三里部草原上面的習俗,林封謹沒有來和他們同生共死,其聲望肯定是要大跌的。

當然,還有一種選擇是:林封謹先去吳作城觀望,發覺局勢不對就馬上逃走。事實上這種選擇貌似穩妥,但其實別人都不是傻子,臨陣脫逃,那是最被人唾棄的行為,相當於林封謹自毀名聲,乃是萬萬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