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大齊舊事(第1/2頁)
章節報錯
嚴恬的思維果然立刻被拉回到更重要的事情上來,她暫時拋開心裡那小小的異樣,衝秦主恩點了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秦主恩垂眸喝了口茶,遮住了眼中得逞的笑意和微微上揚的嘴角。
“你可知道聖武先帝和聖智先皇后?”再抬眼時,秦主恩又端回那副大義凜然的嘴臉。
“聖武中興?自然知道。當年聖武皇帝的孿生哥哥西北靖王謀逆造反,趁順平廢帝北上封禪時將其劫持並囚禁於西北境內的下陽。為免落天下人口食,他未敢弒君奪位,只逼其禪位。
“同年,聖武皇帝同聖智皇后於遼東興兵,一路西進直逼下陽,救出順平廢帝。西北靖王做困獸之鬥,丟擲‘兄終弟及’的假詔,篡位造反,史稱靖王之亂。
“屆時,遼東狄戎已平,但西北迴鶻猶在。靖王造反正給回鶻可趁之機,其藉機發兵,打著‘助靖王奪回皇位’的旗號,實為入侵大齊。可靖王昏聵,竟欲借回鶻之力成事,任回鶻鐵蹄踏入大齊之地。
“聖武皇帝同聖智皇后臨危天授,當時攜順平廢帝於西北戰場足足打了一年,終是逼退回鶻,活捉靖王,平了西北之亂。
“後一路南下橫掃靖王餘孽,直達京城。誰知此時順平廢帝已志消體弱,漸喪帝王之志,身體亦徹底壞敗。於是,同年八月在天華詔告天下,禪位聖武皇帝,隨後同月崩於當地。
“靖王當時據說也不久後感染時疫,死於聖武皇帝押解途中。對於做亂的靖王,世人自然無甚好評價的,不過是亂臣賊子,天道得誅。而對於順平廢帝,後世卻多有評說。
“有人說他一生懦弱,前被其母所控外戚掌權,後又被權臣所挾。他倒也曾極欲反抗壓制他的權臣,故而才有了那次亂世封禪的北上之行。
“自古封禪莫不是天下太平,天子出行。而順平廢帝的封禪之行卻是於大齊時局表面平靜,內裡暗潮洶湧之時。有人猜測,很有可能是西北靖王在順平廢帝身邊安插了奸細,以進讒言,恰好順平廢帝與當時朝中權臣矛盾日益尖銳,故而不聽阻勸,執意北上封禪,方才有此大難。
“至於聖武皇帝和聖智皇后,自是天縱奇才,又順應民意。於遼東經營十數年,滅戎狄,平戰火,墾荒囤田,大齊各地幾次天災人禍朝廷皆有心無力,卻全靠遼東出面賑濟平亂。多年的經營,早已民心所向,幾乎天下歸心。故而才有順平帝天華禪位,那時的確大勢所趨,他已然迴天乏力。
“只是可惜,聖智皇后隨軍征戰時,不幸觸發舊疾,聖武皇帝與其伉儷情深,當時衣不解帶照顧床前,軍中一切事務全都交給其時年十九的獨子,也就是後來的興武皇帝。
“但到底天妒英才,聖智皇后還是於第二年初春崩逝落霞城。聖武皇帝悲痛欲絕,隨即病倒,於春末進京途中追逝駕崩。
“興武帝命全軍摘纓掛白,自己麻衣跣足,入主京城。自此聖武中興,盛世綿延。”
“說得倒也不錯。”秦主恩垂下眼睛,辨不出喜怒。“興武皇帝入京,帶來了遼東舊部,如你們家祖上,梁皇后祖上。平國公方家雖祖上在京中任大理寺卿,卻是聖智皇后的姑夫,出身其父凌雲駙馬麾下,也算遼東舊部。而……”
說著秦主恩微微一頓,垂下的眼簾掩住眼底愈發幽暗的陰霾。
“而二皇子的母族劉家,以及支援劉家的像御史臺的耿家、翰林院的周家、吏部的李家馮家……卻皆是前朝留下的舊署,暗地裡有人稱之為京派。
“麗嬪孃家東靜伯陸氏雖也曾屬遼東凌家軍,跟著興武帝入京,但陸家原本的根基卻是在京城,祖上和劉氏等京派多有交好,且樹大根深。當年只因‘平城冤案’子孫出走遼東,隨興武帝回京後舊交又得以恢復延續。而遼東舊部反因‘平城冤案’對陸家並不親熱,以至其徹底歸於京派。
“太子與二皇子背後的勢力便是這兩派。現下看似奪嫡之爭。可兩人皆未成年,此時奪嫡豈不太早?說到底還是在延續著那已經了三代的遼東舊部與京派之鬥。”
“此為結黨黨爭!陛下難道就不管嗎?”
“陛下當然要管。否則也不會有……”話到此處戛然而止,秦主恩旋及苦笑一聲,“這朝堂之事太過複雜,並不像你審冤斷案一般,是非曲直,對錯黑白,牽扯到各方勢力和利益。而陛下多用的手段卻是制衡馭下之術。
“我只能說興武帝當年進京面對順平廢帝留下的那麼大的爛攤子,頗為不易。京派油滑世故,陽奉陰違。遼東舊部有人居功自傲,甚至見聖武、聖智兩位不在,欲生不臣之心。
“興武帝初入京時只能兩面周全、左右逢源,以京派牽制遼東舊部,漸漸清除不臣反叛。再以遼東舊部制衡京派,督促其盡責奉公、竭智奉忠。這才有了這後來的朝局穩定,天下一統。
“後來到我外祖父運和先帝時已經歷了兩三代,兩方勢力趨近平衡。卻不想運和先帝突然駕崩,當今陛下當時不過才剛滿十歲,是無論如何也壓制不住暗潮湧動的朝局,於是便……”秦主恩頓了一下,端起手邊的茶碗,卻發現早沒了熱氣兒,於是又撂下了,後面的話便不著痕跡地轉了個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