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開陽中的八卦圖(第1/2頁)
章節報錯
開陽聖地,也稱開陽,世間很少有關於它的記載,就如枯榮老人所說,縱使聖地這般龐大的存在,關於它的描述也是少的可憐,只有寥寥數筆。
不過伴隨著開陽遺蹟的再次現世,這個淹沒在歲月長河中的古老的聖地,再一次湧進了人們的視線中,很多埋葬的陳舊往事也被漸漸扒了出來。
開陽,一個曾經極盡輝煌的名字,屹立於東墟之巔,能夠與之匹敵的存在少之又少,彼時的他們,就像一顆璀璨恆星,閃耀在星空之中,沒有人敢觸怒他們的威儀。
而關於開陽,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古老的故事,據悉,開陽的發家史並不像而今所見的聖地一般,按部就班,而是如天外墜落的流星,突兀間就出現在了這片大地上,他們的崛起就像一個神話,天方夜譚。
傳聞中,創立開陽的其實是一位神明,運用他的無盡偉力,自無盡蒼穹中搬來天外隕石,以星辰之力潑墨山水,在這片無垠大地中,建立了一個不朽的王朝。
還有人說,其實今日人們所見的十里坡,在遠古時期,並非是一片荒漠,而是東墟最為恢弘巍峨的山嶽,不過卻被人種下了詛咒,方圓萬里寸草不生,任何踏入此地的人,都會在頃刻間化為一地膿血,融入那片山脈中。
久而久之,這座被種下詛咒的巍峨巨嶽也就變成了一處死亡禁地,而山巔之處,也被化為膿血的累累白骨所堆滿。
如此禁忌一直持續到那位開陽的創世老祖出現,才被漸漸抹平。
那一日,人們恍若看到九天之上,神明乍現,神輝陣陣,漆黑夜色籠罩中,下起了傾盆暴雨,無數的雷霆劈落,照亮了漆黑的午夜,陰風吹過,無數人都聽到門外好似有魔鬼嘶吼,在夜色的籠罩中,被璀璨的雷光照耀。
一夜過後,陰風不再,狂風暴雨戛然而止,東墟之上,那座遭受詛咒的巍峨巨嶽,一夜間消失不見,憑空消失,就好像被人生生抹除掉一樣。
那片熟悉的土地上,叢林茂密,鳥語花香,數之不盡的鳥獸在其中奔行,曾經的詛咒禁地,在一夜間變成了生機勃勃的茂密叢林,讓無數人為之譁然。
而在遭受詛咒的禁地消逝不久,一座龐然大物就在那片土地上巍巍升起,立號開陽,自那一日起,無數人都記住了這個震撼整座東墟的名字。
開陽屹立於此,經久不衰。
不過一切,都在萬年前的那場大戰中落下了帷幕,開陽,那個曾經極盡輝煌的名字,正如它的出現一般,流星墜空,悄然落幕。
沒有人知道那一夜發生了什麼,開陽,這個名字就好像被人從史書裡生生抹除了,世間很難再尋到關於它的蹤跡。
一切都恍若夢幻,開陽,就如漆黑夜幕中的一顆璀璨流星,於時間長河中悄然而逝。
此刻,沉寂萬年的開陽遺蹟,變得極為熱鬧起來,它出世的訊息不脛而走,已經不再侷限於聖地這些龐然大物,很多隱世的老古董,也在此時悄然現身,出現在了這座破敗已久的廢墟中。
東墟之大,沒有人能夠真正說清,四大聖地屹立於此不知多少萬年,底蘊自然不俗,不過在這片偌大的土地上,還存在著外人難以說清的隱秘勢力,其中自然不乏一些隱世強者,相比於聖地大能而言,絲毫不逞多讓,甚至尤有勝之。
伴隨著諸多隱世強者的加入,此刻,這片荒蕪的廢墟中,局勢已經變得混亂起來,就連始作俑者,老驢,都未曾想到會出現這般場景。
而自認具有位置優勢的聖地大能,也在此刻皺起了眉頭。眼下的場面,已經漸漸脫離了他們的控制,單單是不久前,他們就察覺到了三四道實力不遜於他們的隱秘存在。
“怎麼突然間蹦出來這麼多老傢伙,看來我還是低估了開陽的影響力啊。”
一處坍塌的廢墟中,老驢仰著頭,望著眼前走過的幾個老頭,碩大的驢臉不由得一怔,大眼瞪得渾圓,有些木訥的開口,心裡忍不住直犯嘀咕。
“不行,我得趕緊把我埋的東西翻出來,不然讓這些老傢伙找到,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了。”
嗷嚎一聲後,老驢提了提精神,臃腫的身子直立而起,渾圓的兩眼直冒金光,四處亂瞟,腦袋裡在不斷回憶那個熟悉的地方。
不過此時的開陽遺蹟,經過了之前的一番大變動,早已面目全非,就算它站到跟前,估計也很難認出是它埋下東西的地方,一想到這裡,老驢就氣的直呲牙花子。
“天殺的賊驢,終於讓你乞爺爺找到了,不要跑,爺爺這就來扒你的皮,吃你的肉。”
老驢嗷嚎的一嗓子,頓時引起了不遠處襤褸乞丐的注意,隨後,就見後者騰的從廢墟中掠起,一個箭步,直衝老驢而來,嘴裡罵罵咧咧,手裡還揮舞著一口黝黑的大鍋,那般架勢好像真的要活剝了老驢。
“瑪德,怎麼又是這老騙子。”
老驢一嗓子剛嗷嚎出來,就意識到壞了。
果然,它隱匿許久的身形立時就被那乞丐哥發現了,當即頭也不回的開始狂奔,尥蹶子就跑,兩隻耳朵被身旁呼嘯的陰風吹得向後倒退,鼓脹的嘴裡不時傳來罵罵咧咧的嚎叫聲。
作為曾經最輝煌的聖地,開陽的宗門建設極富深意,如果有人能夠從高空俯瞰過去,就能夠窺得全貌。
開陽遺蹟的建造整體呈現一種圓形的輪廓,坐落於地下,殘破的建築交織錯落,密密麻麻,分佈極有規律,像極了道家的陰陽五行之說。
上位乾,對應陰陽天字方位;下為坤,對應陰陽地字方位;東為坎,是五行之中水字方位;西為離,對應五行火字方位;東南為艮,應五行為山;西南為震,是為滾滾天雷;西北為兌,無邊神澤;東北為巽,五行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