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師,今日到底要講什麼?真的不講科學了麼?”坐在最前方的國君舉手提問道,眼神中,似乎閃著光。

“第二堂課,我們不講科學理論,而是要講科學的造物。”

林拓微不可查地點了點頭,然後環視漫山學子,稍稍停頓,轉身在黑板上勾勒出了一個思維導圖:

農業、工業、商業、教育、醫療……

寫完,他又在“工業”上畫了一個圈,引出一條支線,並依次寫下“蒸汽機”、“煤炭”、“鋼”、“鐵”四個小項。

這才轉回身,笑著解釋道:

“我說過,第二堂課的內容會更多,更豐富,更龐雜,而這堂課的核心,我稱之為‘工業革命’……

不過,在講述工業革命之前,我們首先要談的,則是農業……具體來講,我們這堂課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擴大糧食產量?”

聽到這句話,大部分學子都明顯愣了下,似乎完全沒料到,第二堂課的知識,竟然是這般切合實際。

如果說第一門課的“科學”還是一種略有些虛無縹緲的東西。

那麼,這堂課,就明顯接地氣的多。

而與之對應的,則是坐在靠前位置的,池國國君以及一眾朝中重臣那明顯豎起來的耳朵,以及亮起的眸子。

他們敏銳地意識到,林拓今日所講,將會是真正的“經世之學”。

……

……

正如林拓所言,第二堂課的內容既雜且多,如果說,第一堂課只是為了強行在池國這群精英腦海中開啟科學的門戶。

那麼,第二堂課,才是切實的,能快速推進社會發展的手段。

林拓此前查閱了大量的有關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資料,並結合他這些日子,對池國社會情況的調研,整理出了一套資料包。

分別從農工商等領域,將歷史上的成功經驗搬過來。

當然,為了避免揠苗助長,林拓也對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本地化”,並仍舊只傳授一些“初級階段”的技術。

比如適合這個時代的“新式農具”、“化肥”、“規模化耕種模式”、“新式鋼鐵冶煉技術”、“活字印刷”等等。

一系列的,在當前社會水平,就可以掌握的技術流程。

而在這諸多技術中,刺激農業發展無疑是擺在第一位的。

根據他查閱的資料,工業變革的前提是農業變革,諸如歷史上“圈地運動”引發的一系列變化,手工業的發展……

最終才能衍化出“工廠”這種全新的事物。

而經過調研,大抵仍是源於沙箱衍化基於現實這個基礎,這片大陸上的許多動植物都與地球高度相似、重合。

這也方便了林拓進行技術搬運。

而隨著他開始分門別類講述這些涉及國計民生的知識。

不知不覺間,南山上無數學子看向林拓的目光再次有了變化。

尤其是其中的官員,更是神情激動,相比於在座的讀書人,他們才更加明白,林拓口中的那些技術,蘊藏著何等恐怖的力量。

“那是改天換地的力量。”年輕的國君輕聲自言自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