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千里遊學(第2/2頁)
章節報錯
有三騎軍裝騎士越眾而出,馬匹小跑至城門前百步停下。一小旗夾夾馬腹,衝到城下,抬頭朗聲道:“浙江杭州廂軍,奉杭州府衙,都指揮使令。護送杭州學子至江西南昌公幹!請城門官下來堪印。”
百姓裡面圍觀的兩名書生彼此對看一眼,笑著點點頭。
守城百戶帶著兩護衛下了城頭,城外另兩騎軍士也一夾馬腹到城下。
見守城百戶走出城門洞,三騎翻身下馬。一名領頭武官笑著將手裡一卷文書遞上:“辛苦兄弟了,麻煩給堪個印鑑,我等回去繳令。”
大華,與明朝一樣。對待讀書人不僅僅是厚待,簡直是無微不至的優待。
比如秀才到省府鄉試,是縣裡派軍士,民壯統一護送。
然後各省舉人到京城趕考,原則上也是統一出發,省一級派出軍隊護送。一省的舉人,以浙江為例,大約兩千多人,絕多數人都是年輕力壯。年齡太大的,長得太醜的,考中進士都不會派職。五十多歲以後,就真沒必要再去科舉了。
兩千多青壯,基本還帶有家僕,家丁。官府再派出上千軍士護送,就可一路平安到京城。說起來繁瑣,但也就三年一次。
而且,軍士護送舉人上京是好差事,這時代,能讀書的,絕大多數都是有錢人,路上好吃好喝還有小費。萬一伺候的好,被某位舉人看起了,跟著去做個家將護院,那可比在廂軍強得多。萬一舉人再一路升遷,軍士也跟著前程似錦。
上京趕考雖說是集體行動,但如果某位舉人走到半路,不想走了。比如到了秦淮兩岸捨不得離開溫柔鄉,就去當地官府報個到,拿個臨時身份證明,就可以留在當地。
耍夠了,三年後想再考,就跟著當地的舉人,一同赴京。
如果要學習寧採臣,為了豔遇連鬼都不放過,堅持獨立行走,也必須去官府那裡開個路條,這就是生死自擔。
所以千百年來,歷史書上,不管正史還是野史,都沒有讀書人進京趕考出現群死群傷,被搶被殺的事件。
至於電影電視裡面,一個書生帶著一個書僮就敢上京趕考,那都是瞎扯淡。
千里迢迢,不可預料的因素太多,危險太多。土匪,強盜,迷路,猛獸,自然災害等等。單獨出行,多半會中途夭折。
總之,讀書人就是寶貝,也是官場後備。安全是第一要務,趕考要護送。集體遊學也需要護送。
今次杭州最大的書院,西湖書院山長陳鳳山,就要帶著西湖書院的百多名學子,奔赴江西南昌。與南昌士林書院做學術交流,互相學習。所以杭州府,需要派兵護送。
當然,真實原因大家都知道,杭州府衙看破不說破,只是積極配合。百多位學子,幾乎都有護院書僮之類,合在一起也有兩三百人。
現在護送軍官到了目的地,就要城門百戶堪印,就是回執單蓋章。類似到此一遊,去郵政局蓋個郵戳。表示自己順利到了南昌。回去繳令。
守城百戶客氣地點點頭,笑著應酬兩句。接過軍官文書,在文書上蓋上城防印鑑,留了備份,把餘下文書還給武官。
武官道一聲謝,轉身上馬回到自己隊伍裡。行到馬車邊,笑著和車廂裡面的人說幾句話,道個別。隨即大手一揮,率領自己的軍士往來路而去。異地軍隊進城,手續繁瑣,所以乾脆直接返回杭州。
待護送自己的軍士們走了個乾淨,這兩三百人,簇擁著馬車往城門裡走。
守城百戶拿著文書備份,按例詢問幾句,帶頭的學子也是一般回答,去士林書院學術交流,少則十天半月,多則兩三月。
百戶收好文書,提醒學子儘快去衙門戶房登記,核實名冊,遂揮手放行。
這邊城門洞已經解除警戒,百姓自由進出。見杭州士子隊伍靠近。先前人群中兩名書生行上去,道:“前方可是杭州西湖書院同窗?“
“正是。”
“我兩是南京應天書院,蘇州鹿鳴書院學子,奉山長之命,前來迎候西湖書院山長及一眾同窗。請大家,隨我二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