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裡的官員都會爭著去陪同。

希望能夠在新知府面前留下點好印像。

康教諭屬於一縣的教育主官。

即使沒有品級,也算得上朝廷正官。

也是應該陪同知府參加祭祀儀式的。

明朝的官和吏區分的很嚴格。

按照《大明會典》裡的說法。

大部分的小吏都是沒有官員待遇的。

這些平日裡靠打賞過日子的小吏。

只算的上縣衙裡的官外人員。

由知縣負責招募。

也有知縣來養他們。

幫助進行縣衙裡的一些瑣事。

當然隨著時代的推進。

府衙小吏雖然不領俸祿。

但也逐漸發展出了預設的規模。

小吏們每月也會從衙門裡拿點小錢。

如果衙門裡真沒有一分錢沒了。

小吏們也會使用手上特殊手段。

去縣裡給自己把俸祿撈出來。

康教諭屬於官。

比上小吏是一個天一個地。

這也是考上舉人的好處之一。

今日整個縣裡的小吏都想進城隍廟。

在新知府面前露露臉。

但卻因為不是官員的身份。

無法進入祭祀大典。

但康教諭這個官卻是不想把握機會。

想不去就不去了。

雖然到了明代後期。

舉人的身份越來越不值錢了。

但是嘉靖朝時。

多次號召天下舉人入仕地方。

只要舉人有想法。

一個不入流的學官還是能輕易得到的。

離開城隍廟幾百步遠後。

邊上的人總算少了些。

康教諭朝張洛問道:

“幾個月前縣試已經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