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辦學(第3/4頁)
章節報錯
哪有閒錢有買書啊。
張洛之前問過三爺,明朝的科舉以八股為主。
考四書五經,比前朝宋的門檻要低很多。
可單單一小本《孟子》就賣36錢銀子。
這還是因為福建是印刷大省。
有惠民政策存在。
6錢銀子足夠買一大袋大米了。
太平時期,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不過三四兩銀子。
買齊全部四書五經,就接近一整年的收入了。
書本的溢價程度可想而知。
看到三爺有些猶豫,張洛說道:
“三爺,這些日子,荒地開墾的差不多了。”
“教書的事情我可以幫忙。”
“我雖然算不上什麼大才子,但還算認識幾個字。”
三爺杵了杵柺杖,說道:
“你打算把衛所的學堂再開起來?”
張洛點了點頭,說道:
“有這個意思。”
所謂衛所學堂,就是衛所裡的學校。‘
是太祖洪武皇帝親自下旨,在各省衛所辦起衛學。
衛所學堂間也有區別。
像福州的衛所學堂,單讀生就有30人。
還不計算附讀在學堂的人。
此外福州衛所學堂有辦科舉,和選拔考生的資格。
地位和縣裡的官方學堂所差無幾。
鎮海衛的學堂,是百戶們一起籌錢請縣裡的先生。
來給學堂裡的人教書。
沒有縣衙裡的銀子支援。
更沒有選拔鄉試的資格。
但在偏遠地區,能夠把學堂辦起來已經是件了不起的事了。
三爺的思緒不禁飄到了幾十年前。
那時的東南地區還是很安穩的。
鎮海衛每日歡聲笑語,尚未完全衰敗。
自己也和一些同年在衛所裡讀過書。
念過《論語》,被先生打過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