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桂林空軍學院
章節報錯
軍校是共和國將軍的搖藍,部隊精英雲集,學員都是戰士中的天之嬌子,“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兵”,軍事家的名言,被每個戰士認可,有朝一日成為將軍,何嘗不是每個戰士的夢想。
飛馬踏燕,征戰四方,蕩平天下,裂袍裹創,馬革裹屍,“不破樓蘭終不還”,將軍夢也是英雄夢,哪個男兒沒有?為生民請命,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華夏兒女,黃炎子孫,哪個沒有拳拳報國之心。
我們考取時,桂林空軍學院掛得還是“空軍桂林高炮學院”的牌子,在我們口中一直簡稱為“炮院”,直到一九九八年軍隊改制,炮院新增空降兵系,學院由正師級升格為副軍級,才更名為“桂林空軍學院”。
學院環境優美,用我們學員隊副隊長在動員會上的話講,“桂林山水甲天下,炮院是桂林的一枝花。”。隔著一條街道,還有一座陸軍學院,老牌副軍級院校,有意思的是他們也自稱是桂林的一枝花,我感覺他們院校比我們院校環境要更好一些。
炮院佔地寬廣,院牆高大,隔離出學員宿舍區、教學區、火炮系統教研區、辦公區、職工宿舍區五大塊,東面的院牆之外,還有一處開闊的訓練場,陳列與連隊一樣的兵器,設定得也和戰鬥連一樣,一路排開,能容納十幾個模擬連隊操作訓練。
院牆有三個出口,懸掛院校碩大招牌的正門,區分學員與教職工的中門,連線訓練場的後門,每個門都有崗哨,其中正門由院校警衛連擔任,其它兩個門由學員擔任。
如果僅從身份區分,中門如同一道分水嶺,北面是管理者,也是傳道授業者,南面是被管理者,也是成長求學者。一條寬闊水泥公路,穿過中門,將南北兩個部分連線成一個整體。
中門北面,依次排列圖書館、醫院、藍球館兼電影院、禮堂、游泳館、行政大樓、師幹樓、教職工宿舍樓,行政大樓前花團錦簇,景觀植物成片,花卉爭豔成行,一直到大門而止,特別醒目,令人流連。
中門南面,依次是教學大樓、閱兵場(包括足球場、環形跑道、室外藍球場、閱兵主席臺)、學員宿舍樓、學員食堂,閱兵場東面另有圍牆相隔,一排排房舍,其中陳列各式各樣的兵器,用於教研,再過去就是院外,緊鄰寬闊的兵器訓練場。
中門區分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還區分了單調與精彩,對於青一色的男學員來說,那一側相當於花花世界,有美女醫生、護士、教師,甚至圖書館管理員也是年輕女性,許多人因此常去借書,常往衛生隊跑,學員隊之內,沒有一個女性。
中門二十四小時安排學員站崗,到了院校才知幹部太多,來來往往都是一次檢查,何況還有學員隊幹部時刻巡查,估計是院領導有意防範,中門崗哨執勤情況時常被點名通報。
大門前就是通往市區的城市道路,綠樹成蔭整潔有序城市韻味十足,有公交車直達市中心。學院內直貫南北的寬闊主幹道,一樣兩側成蔭,樹木高大,底下還有樹牆,修剪得整整齊齊。
學院坐落在桂林市區東北一隅,恰好處在城市邊沿。隔著了一座學院,彷彿隔著了一個年代,與大門外的現代氣息相比,東門之外盡是田野荒山,寂靜而又略顯蕭條。
田野荒山中,有農家村莊座座,與江南略有不同,每個村莊人數都不少,彷彿一個小集鎮,但是村與村之間卻相對疏遠,隔著十幾裡才有一個出現。
因為地質原因丘陵多耕地少,丘陵上也沒什麼綠色植被全是雜草,特別是秋冬季草色枯黃更沒有風景可言,耕地零散農作物長勢也比不得江南。
農村房屋紅磚裸露鮮有裝飾,部分低矮土房間雜期中,特別是農民家中養牛太隨意,村莊和道路上隨處可見牲畜糞便,略顯調零不見熱鬧,還有一些髒亂。
東門外有一條水泥,長約裡許,筆直相連著前面一條更加寬闊的公路,這條公路通往機場,那裡駐紮著一支有著光榮歷史的部隊,名叫塔山英雄守備團。
之所以稱戰備大道,大概是因為戰備需要而修建,少有車輛行駛,路基很厚,路面平坦,特別堅實,沒有坑窪,不見起伏不平,路面沒有交通標線,兩側也沒有綠化帶,戰備意味十足。
聯想到一些地方,路修了不久就坑坑窪窪,能有一條這樣高質量路,可見確實是軍事需要,材料有保證,質量也有保證,只是路上時不時會有牲畜糞便點點堆堆出現,略顯美中不足。
這條公路也延伸到鄉下農村,軍校三年,不知道多少次沿著這條路五公里越野、野外拉練,徒步走過,指揮車隊拉著兵器行軍走過,平整的路面沒有留下過一點破損,沒有留下一點青春奮鬥痕跡。
東門左側,沿著高高的院牆之外,就是訓練場,也有圍牆圈起,與四周農村隔離,保證了不被外界探視,也保證了兵器安全,中間一溜鋼架搭建而成的雨棚,為野外講習提供了屏障。
進入東門,公路由東西走向折轉成南北走向,穿過學員宿舍區,經過兵器教研室,一直通到教學大樓,兩側樹木高大,估計是學院建立之初栽種,另有低矮景觀樹成排,樹木之間,不時能見各種花卉。
公路將學員宿舍區隔離在西邊,學員食堂隔離在東邊,景觀樹牆依宿舍流轉,將一幢幢宿舍樓分開,各有花壇陳列前面,四季能見不同景色。
宿舍樓整齊有序,大小和樣式完全一致,每幢三層,兩端折轉成耳房,中間一道樓梯折轉而上,一幢一個學員隊,學員隊之上是學員大隊,一般按照專業區分,警衛專業稱為一大隊,指揮專業稱為二大隊,維修專業稱為三大隊。
食堂每個學員隊一個,實行民主,學員幫廚,監督並幫助購買製作食物。
學員隊一般有隊長、教導員、副隊長三名幹部,負責管理我們這些學員,學員之外另有一個炊事班,一般有四五名戰士,與學員居住在一幢樓內。
院校的住宿條件,比部隊有極大改善,一般一個班一個房間,十人十張床,不再是簡陋的行軍床,而是相對舒適的單人床,靠近過道一端,有一個床頭櫃,能放不少物品。
床頭櫃一般情況下不能上鎖,因為隨時要接受內務檢查,被子整理的要求不如了部隊嚴苛,但是物品擺放整齊程度,依然如部隊一般要求,包括床頭櫃在內,每樣東西都有順序,都有擺放要求,一絲不苟,點滴不亂。
教學大樓與學員宿舍之間,是寬闊的閱兵場,每年的國慶,都會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其實也可以稱為佇列訓練場,每天的早操都在這裡進行,訓練佇列或者跑步。
閱兵場旁邊聳立主席臺,閱兵時首長在此講話並檢閱部隊,其他大型活動也會用到,比如開學典禮,臺下學員規規矩矩端坐,臺上首長致訓詞。
到了院校,部隊的小方凳依然人手一個,各種場合都要用到,用得最多的是看電影,每週至少有一次,一聲口令,整齊放下,很有氣勢,聲音零亂不齊,會被院領導認為管理不力,訓練不足,因此可能會在秩序講評中,被點名批評。
閱兵場巨大的環形跑道,圍出了一個標準足球場,足球場的西邊,是一片開闊水泥地面,其上整齊排列一個個藍球架,成為一個個藍球場。
每到週末或者節假日,藍球場和足球場都是奔跑跳躍的身影,有教員有學員也有戰士,愛好不同參與不同,高中時候對藍球的熱愛,軍校三年得到釋放,經常結伴到此,由生疏到稍微熟練,成為部隊唯一的業餘愛好。
體能訓練場,除了環形跑道,還有學員宿舍一角的軍體訓練場,有一排排整齊的單雙槓,高低不同,沙坑平整,旁邊還有一片開闊草地,這裡警衛專業學員使用最頻繁。
我和同鄉屬於同屆,在一個學員隊,同屬分隊指揮專業,三年制大專,營部的那名勤務員考入的是警衛專業,兩年制中專,一年之後,還有一個同鄉考入兵器維修專業,兩年制中專,身份與分隊指揮和警衛略有不同,兵器維修專業不屬於軍官,而是軍士長,那時稱為士官,三大隊因此也被叫作士官大隊。
閱兵場的東面是火炮系統教研室,與外面的訓練場一牆相隔,之間沒有通道,與閱兵場之間也有圍牆隔離,但是有一個小門連通。
兵器教研室的教員,許多從戰士中成長,經歷過實戰,有豐富實踐經驗,因此個別教員方言很濃,比如火炮教員,廣西人只會講粵語,上課再怎麼努力認真,都無法聽清他在講什麼,而他自己也清楚,每到考試之前,都會板書下詳細的預習內容,他的課是所有學員未出現掛科的唯一課程。
火炮教研室與食堂鄰近處,有一個小店,方便學員購買日常生活用品,但學員們購買日常生活用品的次數不多,最多的是在這裡要上幾瓶啤酒,一兩袋花生米,聚在旁邊暗處酌飲,北方學員不好啤酒,要的一般都是二鍋頭。
教學大樓聳立中門處,坐北朝南正對前面的閱兵場,高大氣派,正面是條狀豎直裝飾,記不得具體有多少層了,估計不會少於十層,沒有電梯,全是樓梯上下,所有的學員,所有的專業,基礎文化知識都在這幢教學大樓內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