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何去何從(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白鯨”家也住了幾天,他的父母是鄉里領導,有點門路,剛一畢業就在當地水電站上班了。帶著特有的氣勢和高傲,對他們兒子的同學,並不熱情,還顯得有點冷漠,“白鯨”怕我受不得眼色,帶著我在單位值班室睡,發動機巨大的轟鳴聲伴隨度過了幾晚。
努力無果,招工失敗,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年底參加徵兵體檢,商品糧戶口入伍澡下只有一個名額,當年一位老資格的鄉幹部的兒子要去,爭不過他,又沒能去成。
商品糧入伍名額少,是因為當時的政策規定,入伍回來可以分配工作,不會受到編制影響,成為許多底層職工子弟解決工作問題的捷徑,戶口在澡下學校,澡下是這樣,其它鄉也是這樣,一般只有一個名額,人口大鄉最多也只有兩個名額。
跟隨父親落實政策,成為了商品糧,只是初中短短几年感覺到了些許身份榮光,因為在鄰里鄉親眼裡,已經是城裡人身份,國家有工作安排。
此後並沒有體會到它帶來的好處,高中期間購糧更是與市面價錢相等,高中畢業之後,參加招工卻招不上,回家分田也分不到,就連當兵都成為阻礙。
商品糧最終成為歷史詞彙,現在稱為非農業戶口,與農業戶口相比,不見任何特殊之處,反而有所不如,因為農業戶口,在家鄉還能分到山,分到田地。
或許那個時代,跟隨父母解決了“商品糧”戶口的孩子,可以稱為“糧二代”,七十年代出生的“糧二代”們,註定是沒落的一代,也可能是成為絕唱的一代,不如“***”“富二代”,他們只在歷史上曇花一現,從此淹沒時光長河。
招工失敗,入伍未果,我突然發現,小時候的偶像——父親,面對社會現實,幾乎一無所知,他熟人不多,關係不廣,不會低三下四求人,辦事幾乎處處碰壁。
我心中的偶像轟然倒塌,逆反心理急劇生長,呆在家中幾乎天天和父母吵架,口無遮攔,把父母說得一無是處,把自己沒讀好書,說成是父母對我們不關心,把找不能進廠上班、去不了部隊,說成是父母無能。
父母無力辯解,試圖給我講道理,我已經聽不進他們的任何話,他們做的任何決定我都反其道而行。
那段時間,心情跌落底谷,是真正的不知道以後該何去何從的底谷,是不知道前途恐懼找不到工作,很有可能從此成為一介山民的底谷。
兩次受挫,使我更堅定了應徵入伍的想法,塵世沒有淨土,我輩不能入流,小學課本的教導,只剩下“我長大了想當解放軍”可以實現。
沒有考上大學,難道三年高中生活一無所獲?沒有考上大學,讀書真的無用嗎?前前後後上了十五年學,讀了這麼時間的書,難道真要像讀了四五年書的小夥伴一樣,從此臉朝黃土背朝天,重新成為農民嗎?
自從高考落榜,疑問就一直在腦中盤旋,既有努力未果的悔恨,更有怕被鄉鄰恥笑的惶恐。
一段時間,父母叫我做什麼我都不聽,特立獨行,或許父母理解,或許他們也拿我沒辦法,除非不得已,不再叫我田間勞作地頭幹活。
有時一個人爬上閣樓,翻出父親的大學教材,一本本的靜心細看,想著是否可以自學成材,演繹類似“保爾柯察金”的堅強成長,第一次看到了微積分,發現大學也有化學物理,而且還真的能看懂。
有時捧著厚厚的偉人文選,獨自跑到野外山林草地,一字一字的品讀,想見識偉人如何做到不平凡,想從中攝取點滴啟發,指導以後的人生。
有時關起房門,拿出父親的毛筆、硯臺,碾著墨,一筆一筆的練習書法,這個時間最長,堅持了有兩三個月之久,鋼筆字因此有了不小進步。
期間為了證明自己見識過世面的不同一面,曾經穿著花襯衣,以強壯的身體混跡當地“檯球室”,與返鄉的沿海打工人員暢談,作為一地的引領潮流。
也正是在這樣的接觸暢談中,得知了打工生涯的精彩,促成了後來短暫的打工之旅,曾經幻想另類成長。
多年之後,又接觸了當年曾經暢談過的小學和初中同學,得知我考上軍校,他第一句話就問,考的是中專還是大專,肯定了是大專之後,他連聲說“有志氣有志氣,果然超過了你父親。”
原來就是在暢談中,我不知道哪裡來的底氣,高考落榜,依然篤定的跟他提起要超過父親,這件事我都不記得了,他卻當了真,父親是六十年代的大學生,在家鄉就是不可超越的標杆,見我大學都考不上,還能有此豪言壯語,因此被他記下。
這讓我郝顏,如果沒有做到,或許再次見面,等到的不是連聲誇讚,而是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