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最早的張峰林,後來在收下馮一帆之前,蘇錦榮也曾經收過幾個徒弟。

只不過,那些個徒弟大多在學藝未精的時候,自以為已經掌握精髓,所以大多沒有等學到蘇記菜的精華,便提前離開蘇記,多數都去自謀出路,後來也沒有幾個真正念及蘇錦榮這份師生情。

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蘇記的菜對各方面要求極高。

首先刀工便要練上個三年五載,然後還有火工,還有各種調味、烹飪技法。

而蘇錦榮是個嚴格按照當初父親要求的師父,所以對每一位徒弟要求都異常的嚴苛,從當初張峰林決然離開,不難看出後面那些弟子離開,其中也有一部分受不了嚴苛的原因。

那些離開蘇記的學徒,可能一開始會獲得不錯的機遇。

但時間久了,學得不紮實問題會暴露出來。

最終自然而然只能是泯然眾生的結局。

在沒有做出成績情況下,那些學徒很自然羞辱登門再來找蘇錦榮。

回想起當初帶學徒時候的情景,蘇錦榮記憶中的畫面似乎都是自己各種怒罵徒弟,這麼一想,他心裡不免也對那些徒弟多少有些愧疚。

好在讓蘇錦榮欣慰的是,最終還是有馮一帆這麼一個堅持下來的。

否則的話,蘇錦榮覺得可能蘇記的傳承,真的要在他手上斷掉。

心中慶幸之餘,他對女婿有那麼一絲感激。

女婿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從國外學成歸來,讓蘇記重新煥發出新生。蘇錦榮心底更加期待,將來女婿能夠讓蘇記重現曾經那份繁榮,成為一家被人們所傳頌的獨傢俬廚小館。

馮一帆看到岳父坐在那裡,一言不發只是盯著自己看。

他隱約感覺到岳父眼神中的期待,大概能猜測到岳父此時的想法。

沒有多說什麼,馮一帆反倒是扭頭對停下來的寧誠說:“怎麼了?這麼快就休息了?你的時間可不多了,距離若若幼兒園的開學時間,還有不到20天,你覺得你現在的刀工能過關嗎?”

本來稍稍休息的寧誠,猛地醒過神來,趕緊低頭繼續練習刀工。

蘇錦榮聞言,看了看寧誠,又看了看女婿,微笑說:“要多思考,不要一味光是練,多想想一些技巧上的東西。”

寧誠聞言稍稍停頓,抬起頭說:“榮爺爺,我明白。”

看到寧誠又繼續低頭練刀工,蘇錦榮比較滿意地點點頭。

馮一帆看了看時間,開始去準備今天的午飯了。

首先是把之前做的茄鯗拿出來。

這些茄鯗,是馮一帆根據紅樓書中古法,在經過了改良之後做出來的。

書中有所謂“九蒸九曬”一說。

馮一帆並沒有用那種方式,而是用清雞湯對剖開的茄子進行煮制,之後再將煮制的茄子切成丁,然後慢慢給晾曬乾燥。

晾曬乾燥後,再把茄子丁用雞油,加入一些配料和調料,用類似八寶醬方式炒制。

炒制好,放入一個小罈子裡,上面用雞油給封住,蓋上蓋子封存。

炒制過程中,馮一帆也是用雞油炒制,加入“幹蝦米、花生米、雞肉丁、乾貝、豆腐乾、筍乾、豬肉糜”,調味以豆瓣醬為主,加以鹽、糖、胡椒粉,全程是幹炒,幾乎是不加入任何湯汁。

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證炒出來的茄鯗足夠幹,然後再封入小壇中,才能夠久放。

開壇瞬間,還是能夠清楚嗅到雞油香味。

馮一帆從其中挖出一些茄子丁來,然後放在一個小碗中。

之後從雞腿上拆下雞肉,用蔥姜水和黃酒稍稍醃製後,便開始在鍋裡進行一番煸炒。煸炒到雞肉變色後,再把小碗裡的茄鯗倒入其中,拌在一起進行翻炒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