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熬製湯頭過程中,也展現出一個廚子對於火工的把控。

大火猛煮,逼出食材中的血沫雜質,然後需要很耐心全部撇乾淨。

接著轉成文火進行一段時間的熬煮。

在後廚裡,馮一帆光是熬煮各色的湯底湯頭,便要開啟幾乎所有的灶臺,每個灶臺上都是在熬煮的鍋子。有比較深的鐵桶,也有用來煲煮的砂鍋。

當全部的湯都煮上,馮一帆卻還是不能夠清閒,因為還需要預處理一些食材。

剔下來的雞肉、魚肉等需要進行處理,不能夠把它們都給晾在一邊,那樣的話等於說是把好好的食材浪費掉。

預處理的過程,是考驗廚師的耐心。

比如魚肉可以先切片,然後以澱粉和蛋清掛漿,再用油給封住,這樣等做魚片的時候取出來,可以直接進行使用。

至於拆下了雞架後的雞肉部分,則是要進一步進行改刀。

雞腿、雞翅、雞胸肉要分開,放進冰箱裡冷藏,等需要做菜的時候拿出來用。

雖然如今市場裡會有專門的雞腿和雞翅賣,但馮一帆還是習慣購買整雞。因為這樣可以保證肉質足夠新鮮,關鍵還是各個部位都是有它們用途。

比如早上給家人做雞粥時,實際上已經用掉了一部分雞胸肉。

餐館的後廚就是這樣,要儘量把各種的食材物盡其用。對於小餐館而言避免浪費,是節省開支的一種辦法。

當然對大酒樓而言,因為主要是走量了,自然是更多隨心所欲一些。

馮一帆的每個早上就是這樣度過,雖說不算是多麼忙碌,但一個人在後廚裡做這些重複的工作,可以說是相當乏味。

可是他之所以能一個人支撐起蘇記,能夠把中午、晚上的經營都做的遊刃有餘。也就在於他能夠耐得住寂寞,能夠承受這份每天重複的乏味。

事先將大部分東西準備好,才能夠把中午和晚上的經營給安排的井井有條。

在馮一帆後廚忙碌時,蘇若曦和婆婆盧翠玲一起送完女兒上幼兒園,沒有直接回蘇記,婆媳倆決定今早再去其他一些市場找找桌子。

走出幼兒園,蘇若曦對婆婆說:“媽,我們今天再去城南那邊看看吧。”

盧翠玲笑著點頭:“行,媽陪著你一起去唄。”

蘇若曦昨天晚上有查過,城市南郊也有幾個市場,好像也有專門兜售桌椅的。她決定今天早上,和婆婆去城南那邊找找看。

只不過城南和老街所在的城北還是有些遠,所以今天蘇若曦決定和婆婆一起坐公共汽車過去。

“媽,我們去坐公共汽車,可以省些錢,打車過去太貴了。”

盧翠玲想了想說:“坐公共汽車過去,那是不是太辛苦了點啊?打車過去應該也沒多少錢吧?從外環線直接過去,也能節省些時間。”

盧翠玲說的路線,是她每次和老伴來淮城送貨時,開車所走的路線。

蘇若曦拉著婆婆說:“媽,公共汽車也有走外環線的,不從南城那邊市區裡穿過,時間不會耽擱太多,比打車便宜不少。”

蘇若曦如今當家管著錢,用錢的時候很多地方還是能省則省。

只是盧翠玲向來是個爽快脾氣,花錢也都比較大手大腳,這麼猛一下見兒媳這麼省,還真有點不適應。

所以她忍不住說:“要不媽出錢唄,坐公共汽車過去,真的是很辛苦。”

蘇若曦不答應,挽著婆婆直接向前邊的汽車站走去:“哎呀,媽,走啦走啦,您就當我陪您一起遊覽咱們城的市風光嘛。”

最終,盧翠玲還是被兒媳給拉上了公共汽車,和兒媳婦一起開啟了這段稍有些顛簸的城南之旅。

……

林家早點鋪,一直到早上九點半之後,生意才算是漸漸淡了下來。

今天的鍋貼也基本算是賣完,而看到客人變少時,林父也是立刻讓林瑞峰把剩下的餡料封存,可以留下來明天再繼續用。

林瑞峰對父親的做法,有些不認同,大概是在蘇記養成習慣,他覺得應該保證餡料新鮮。

“爸,這些餡料放起來,明天就不新鮮了,味道會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