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堵了一個小時的車,趕在下班高峰之前,郝雲總算是抵達了位於城南高新技術園區的腦機介面研究所。

說實話,他實在是沒想明白,現實增強這玩意兒和腦機介面技術到底有什麼關聯。

無論怎麼想前者都應該屬於顯示技術的範疇,而後者和顯示技術明顯沒有半毛錢關係。

而且說道現實增強技術……

似乎也並不是什麼特別新穎的玩意兒。

至少在這個世界不是。

據郝雲所瞭解到的,該技術早在五十年前就已經被用在了軍事領域,而民用領域的相關應用也在新曆元年之後得到了快速發展。

郝雲不知道,吳帆所說的突破到底是什麼。

無論如何,聽他那語氣也不像是在和自己開玩笑。

抱著這樣的想法,郝雲跟著吳帆的腳步,來到了研究所深處的一間實驗室裡。

實驗室內部的佈局很簡潔,寬敞的房間中央擺著一面半人高的螢幕,螢幕前方的桌子上放著兩隻形似墨鏡的眼鏡。

“……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們完成的並不是現實增強技術,而是在現實增強技術的基礎上,做出了一定的改進。”

“改進?”

“沒錯。”

走到了螢幕旁邊,吳帆從桌子上拿起了兩支眼鏡,將其中一支遞給了郝雲。

“還記得我之前和您說過的嗎?在關於腦機介面的研究中,我們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如何精確地識別腦電波訊號,並將其翻譯成機器能夠理解的計算機語言。”

郝雲點了下頭,表情古怪地看了眼手中的眼鏡說道。

“好像確實有說過……不過,這和AR技術有什麼關係?”

“這就要說道我們最近取得突破性進展了!”吳帆的臉上露出了笑容,用興奮的語氣繼續說道,“經過一年的努力,腦電波訊號的採集和調製解調技術,已經被我們的研究員搞定了!”

沒等郝雲詢問那玩意兒是什麼,吳帆便主動向他介紹了起來。

所謂腦電波訊號的採集和調製解調,便是對人腦散發的訊號進行收集,並且經過處理之後調製解調成計算機語言。

至於為什麼將這項技術應用在AR裝置上,那就得從雲夢科技在研究腦機介面技術時的技術路線選擇上說起了。

出於商業化和安全性的考慮,雲夢科技研究所主要側重於“非侵入式”腦機介面的研究。

說的簡單點就是腦外貼片,而不是腦內插管。

這條技術路線的優勢主要是使用者體驗和安全,然而存在的問題也很明顯。

首先一個就是訊號的採集。

相對於直接從大腦皮層上收集訊號,透過腦電波的變化來間接觀測大腦活動,無論是在訊號的強弱程度上,還是準確度上,都顯然比起侵入式的腦接機口遜色了不少。

因此,對於腦機介面研究所而言,如何精確地識別腦電波訊號並對其進行處理,就成為了一個關鍵性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