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院士提出的問題和我們艦體設計組的問題其實很相似。”艦體設計師查普曼發言道,“殲星艦艦體如此巨大,在行星地表或者附近時,會受到強大的引力作用。而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速度越快的物質產生的質量效應越大。”

“就算只是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一,殲星艦的本體質量效應會擴大到它自身難以承受的地步。即便材料強度已經很高,殲星艦本體也會因為質量效應過大而崩潰!”

太空中,質量越大的物體越接近球形,也是如此。

“綜合來說,我們必須要突破反重力技術,研發新的戰艦材料,否則殲星艦根本不可能製造出來。”

嚴格意義上來說,反重力是不可能的,宇宙四大基本力之一,所有物質間存在的相互吸引力是無法改變的。

這裡提到的反重力,其實是一個利用其他力,形成一個與作用力相反方向的力來抵消引力的影響,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達到平衡……裡面牽扯到的原理、理論太多。

用杜星宇在科普影片裡的方式來說,就是人類需要建造一個“反重力”裝置和一個“慣性平衡”裝置,殲星艦才能得以設計和製造。

“反作用力裝置的研發,我來主持。”杜星宇開口道,他知道,沒有科技模擬器的幫助,人類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內研發出這種技術。

“至於材料問題,我們在火星上發現的太空飛船碎片獲得了很有用的資訊……”

火星的高維文明遺蹟裡發現的碎片,使用的也是人類從未見過的材料。雖然到目前為止,杜星宇都沒能把它完全解析,但目前的研究資訊,可以用來嘗試製造更高效能的太空材料。

……

“投入一千萬能量點,開啟反作用力裝置的第一次模擬。目前資訊收集度,百分之四。”隨著杜星宇研究的科技越來越高階,科技模擬器需要的能量點也越來越多。

人類文明所能提供的資訊和資料,也越來越少,難度顯著提升。

“想要製造反作用裝置,首先就要擁有可以精準探測到作用力的裝置。這樣才能知道作用力的反向、大小來進行及時的反作用力調整……”

杜星宇把反作用裝置進一步分解,又分為多個系統和裝置,有的獨立執行,有的相互作用。

他模擬了一個又一個的感應器,這些感應器用來感應作用力,然後反饋給超導量子計算機。

這是人類在杜星宇研發出常溫超導材料後製造的量子計算機,計算量碾壓曾經人類的超級計算機,是它的千億倍!

數天後,科技模擬器提醒:“作用力感應系統構建完成。”

“投入一千萬能量點,開啟反作用力生成裝置模擬。”杜星宇馬不停蹄就開始了下一步工作。

時間依舊緊迫,敵人的艦隊每一天都在朝地球逼近。

在杜星宇的計算中,殲星艦要一邊設計,一邊製造。即便會因為設計方案的修改導致很多製造產能的浪費!

這個時候,已經不是計較資源投入的時刻了,現在的製造方式,人們稱之為“飽和製造”!

殲星艦的設計和製造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人類社會也在高速發展中。

從陸地到海洋,從地球到月球、火星,人類的活動範圍在迅速擴大。

月球上,已經建起了大量的太空工廠和設施;就連火星上,也開始建造第一座真正意義上人類城市。

科技和文化的發展,到達了新的高度。

而因為太空時代的來臨,國家的界限也越來越小,人類守護聯盟,已經成為整個人類最重要的科技、軍事和管理機構。

“如果沒有敵人,這本該是人類最好的時代!”龍港超級船塢裡,已經是人類守護聯盟高階督造官的胡春感慨著。

“所以我們才需要它,真正的行星級戰艦——殲星艦!”在他身旁,是太空部隊的總司令,王禹。

他們這是在人類第一艘行星級太空戰艦,殲星艦——龍珠號的組裝現場。

距離殲星艦的設計和製造,已經過去了四個半年的時間!

第一個半年,杜星宇成功研究出了反作用裝置。

第二個半年,慣性平衡裝置和新的艦體材料也被研發出來。

第三個半年,殲星艦超級推進器製造成功。

第四個半年,一共超過十萬個研究所、實驗室、軍工廠、加工廠、企業一起動工,趕工製造出龍珠號的各部分構件。

現在,是第五個半年,龍珠號經過了嚴格的檢測,正在進行所有構件、系統、武器的組裝。

龍港船塢裡,機器人、自動操作裝置和穿著機械外骨骼的工人們正在緊張的忙碌著。

這個船塢的塢室,自從啟用以來,超過一萬八千個小時,從未停止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