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模擬器:“已開啟新的科技分支,能源——可控核聚變。”

能源分支是個超級大類,而可控核聚變在科技模擬器裡,也只是一個小類別。即便如此,模擬器上還是出現了許多種類的可控核聚變技術的灰色圖案。

“仿星器磁約束聚變裝置。”

“託卡馬克聚變反應裝置。(分支一,環狀託卡馬克裝置;分支二,球狀託卡馬克裝置。)”

“慣性約束核聚變能量釋放器。”

“核聚變能量轉換裝置。”

……

這一類目下,首先是實現可控核聚變裝置,然後是各種能量轉化和釋放的機器。

完成了可控核聚變,後面的聚變發電機,聚變推進器,聚變鐳射發射器等等才有研究的基礎。

根據國際熱核聚變研究的基礎,杜星宇首先把科技模擬的目標放在了託卡馬克聚變反應裝置上。

“環狀託卡馬克裝置無疑是現在研究最多,最成熟的核聚變裝置。”杜星宇分析著自己獲得的資訊,它是一系列複雜的電磁體環繞形似甜甜圈的容器,其中一些是水平方向上的,一些是垂直的。一個被稱為螺線管、緊緊纏繞在一起的電線圈向下穿過“甜甜圈”的洞。這些組合起來的磁場將等離子體擠向管子中心,使其在環繞線圈的同時緩慢地作螺旋式扭動。

不過,等離子體很難被掌控。將其困住就像試圖用手擠壓氣球:它總是在你的手指間鼓起。等離子體變得越熱,就會有更多受磁場約束的氣體膨脹、扭動並且試圖逃逸。過去60多年的大部分聚變研究都聚焦在如何控制等離子體上。

想要實現更強的約束力和控制力,就要建造更大的環狀託卡馬克裝置。

這對想要製造核聚變發動機的杜星宇來說,是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相比起來,球狀的託卡馬克裝置能在更小的體積上實現更高的環向比壓,穩定性和約束力也更好。只是製造難度更高。”

“投入十萬能量點,開始球狀託卡馬克裝置第一次模擬!”杜星宇先從已有的資料入手,開始進行模擬。

在現實中,要建成這樣的裝置,至少要數年,耗費幾百億甚至千億資金。但是在杜星宇的科技模擬器裡,只需要千億分之一秒就能完成。

模擬器裡,他已經建成了來自米國田納西州橡樹領國家實驗室提出的球狀託卡馬克裝置模型,開始進行模型執行和資料記錄。

在科技模擬的過程中,杜星宇早已習慣了失敗和錯誤,正是在一次次的錯誤中,他才能得到更多的資料資訊,以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來進行改進。

這注定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杜星宇現在也不知道,到底哪種裝置,怎樣的結構、材料和各種輔助裝置才是最合適的選擇。

在杜星宇學習和嘗試的過程中,《殞神星危機應對計劃》也在艱難波折中進行。

在太空電梯沒有建成前,無法運輸太多物資到太空,太空港的建設也就無從談起。

但這並不妨礙設計師和工程師們設計太空港,製造部件。太空港將和空間站一樣,採用模組化設計。

他們首先把基石模組發射上去,這些基石模組同樣具有動力系統,會和天宮空間站保持同步軌道飛行,同時充當太空電梯的配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