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將書價打下來(第2/2頁)
章節報錯
其主要原因是書籍價格昂貴,雖然漢代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但到了唐朝,其技術也沒有很大的改進,紙張價格還是十分的貴,一般人是用不起的!
加上現在的雕版印刷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而且製版的速度慢,一旦雕錯就要全部作廢,所以成本居高不下。
也許很多人說可以借書,這是對唐朝的現實狀況十分的不瞭解。
後世只要想要讀什麼書,都能在圖書館找到,甚至可以從網上下載下來看。
因此,現代人很難想象到古人借書的艱難。
古人借書,不僅有為求好書而長途跋涉的,而且登門時還要有一張加厚的臉皮。
即便如此,並非每位藏書人都肯將書借給他人,畢竟書太過珍貴了。
像世家門閥,他們把藏書敝掃自珍,從不可肯輕易視人,更加不可能借給那些寒門子弟。
於是那些家貧的寒門子弟可謂是讀書無門。
而據記載,唐太宗為了鼓勵民間廣泛獻書,規定:“三管所少書,有進納者,全給千錢。”
也就是抄寫一卷書的價格是一千文。
也就是一吊錢的價格,那可是十分之高,光是抄書都要這麼高價了,何況於印呢?
第二,李世民不想將自己的分治權交給這些門閥子弟,現在整個朝廷之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是這些門閥,所以他想從中挑選出一些可用之才,而眼下,只有將書的價格打下來,才可能做這些事。
因此,杜如晦便帶著李世民的希望過來了。
“所以,你想讓我幫你什麼?”
“葉掌櫃的果然是痛快人啊!我想讓你想辦法將書的價格打下來!讓百姓可以讀得起書!”
杜如晦還是說出了自己來的目的。
葉平想了一會兒時間,他想了很多。
現在用得最多的是雕版印刷,這個實在是太過於浪費時間與精力了。
有人說,可以用活字印刷取代,但他有話要說。
活字印刷為什麼沒有被髮揚光大,那還是有它的缺點存在的。
當時出版的書籍主要可分為經史子集四類,經和史發行量最大,卻都是歷史流傳下來、很少改動的東西,像四書五經這樣的典籍更是一傳幾千年。
出版這些書,費大力氣雕刻一套印版,只要確認無錯誤,就可原封不動地用上幾十甚至幾百年。
而使用活字排版反倒要經常復排,對於文化不高的排字工而言,出錯的機率反倒大於雕版,成本也未見經濟。若是讓讀書人來做的話,他們又放不下身段去做,如此一來,便是兩難。
而子、集等雜書倒是發行量小,品種多,本來適合用活字的,但寫這些的往往不是殷富官宦就是才子學士,對於他們而言,雕版印刷可以講究刀工字型的風格特點,而活字印刷則只能用呆板的印刷體。
所以,若是有人再說活字印刷取代雕版印刷的話,那是真的不瞭解這其中的關係,胡亂寫的。
要知,歷代傳下來的,全是經典文書。
用雕版印刷成本也算足夠低了。
但這種低,也不是低到底的低,人工成本依然是高。加上書商的加價賣,書價就更高了。
因此,葉平想到了另一種印刷術,那應該是可以解決掉目前的狀況。
不管數量是多與少,都可以完美解決。
他的思考讓杜如晦很是沒有底,因為他想太久了。
“葉掌櫃的,怎麼樣了?”
他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