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鋼石完全可以人造出來,只不過要求的條件比較高。

宗舒之所以想製造出金鋼石,主要是華夏的金鋼石礦很稀少,挖掘十分不易。

製造金鋼石,主要是兩個方面的考慮,一個是作為奢侈品,大把賺錢。

第二個是廣泛運用於工業。

有了金鋼石,就可以把大宋的工業化提上日程。

金剛石作為一種稀有的貴重物品,自古以來就是財富的重要象徵。

在大自然中,金剛石以極少的礦藏量深埋在地底下。

偏偏是這種少得出奇的金剛石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它是自然界中最硬的一種礦石。

金剛石的這一特性,使它具有廣泛的社會用途:可以將它鑲嵌在金光閃閃的戒指、耳環等首飾中,以象徵堅貞不渝的愛情。

可以把它製成鋒利無比的金剛鑽,用來切割石材、水泥、陶瓷、鋼鐵、玻璃等等。

儲量如此稀缺的金剛石,遠遠滿足不了社會對它的巨大需求。

渴望擁有金剛石的人往往會天真地想,要是有一天金剛石能成為大量存在的物品,那該多好!

最早研製出人造金鋼石的,是法國化學家莫瓦桑。

早在發明人造金剛石之前,莫瓦桑已經是法國一位頗負盛名的化學家了。

有機化學家和礦物學家查理·弗裡德爾有一次告訴莫瓦桑,隕石實際上是大鐵塊,它裡面含有金剛石晶體。

莫瓦桑猛地想到:石墨礦中也常混有極微量的金剛石晶體,那麼,在隕石和石墨礦的形成過程中,是否可以產生金剛石晶體呢?

莫瓦桑頭腦中出現了製取人造金剛石的設想。他認為,金剛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隕石裡含有少量金剛石,而隕石的主要成分是鐵。

這位法國化學家決定做一個實驗:把程式倒過去,把鐵熔化,加進碳,使碳處在高溫高壓狀態下,看能不能生成金剛石。

經過無數次的反覆探索,莫瓦桑終於成功了,製作出了第一顆人造金鋼石。

從此,人造金剛石誕生了,並日益在社會生活中發揮它那堅不可摧的威力。

金剛石是碳原子在高壓高溫下產生的,只要滿足高溫高壓的條件下,用煤炭就可以製作金剛石,不過高溫高壓的條件比較苛刻。

宗舒發現了石墨,並讓林靈素等人認識到了石墨耐高溫的特性,讓高溫爐成為了可能。

從太原府搶回二百餘名匠戶之後,宗舒又依照貝塞麥法,指導他們製造成了高溫轉爐。

因此,研製人造金鋼石的條件已經具備。

在讓大宋鋼鐵公司研製錳鋼刀的時候,研製金鋼石的任務又佈置下來了。

甚至,製造金鋼石的過程比錳鋼刀的時間還要短。

只要高溫高壓即可,根本不用淬火、鍛打等複雜的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