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賊人、有倭寇多好啊,我們就有理由在這裡駐紮軍隊,當然,軍隊與高麗方面是友好的,可以幫助他們抵抗外來侵略。”

宗舒看著這個地方,再往北方看了看,那個地方,也得提前給他佔了。

趙佶和趙桓總算是明白了宗舒的目的,敢情這是要往這裡駐軍,幫助抵抗外來侵略,這分明是要侵略高麗!

只不過,用租借的方法佔住這一片,似乎算不上是侵略。

想到這裡,趙桓不由得心熱起來。

自大宋以來,地盤一直是萎縮的,今天被遼國吞食一點,明天被西夏佔住一塊,後天被吐蕃啃掉一塊。

現在,宗師不僅要回了燕雲十六州,而且還想得更遠。

他要把地盤擴充套件到高麗的東南端。

如果再往東萊派駐軍隊,豈不是把大宋的影響力遠遠擴大!

誰不想名揚天下,誰不想開疆拓土,誰不想留名青史?

徽宗對於到高麗租地搞貿易,很是支援。

畢竟,朝廷已經從海外貿易中嚐到了甜頭。

徽宗為解決冗官、冗兵、冗費等“三冗”的突出問題,在經濟領域廣泛推行“專置提舉制”,即由朝廷派人直接管理各項重要經濟事務,在這種背景下成立了提舉市舶司,也簡稱為“市舶司”,長官稱“提舉市舶”,相當於朝廷的“派出機構”。

市舶司對海外貿易透過抽解和博買的方式增加實物收入,大量產自海外的物資,一部分運往京城,由內府統一管理,主要供皇室消費和作賞賜用,其餘物資則出售變現,成為朝廷財政收入的一部分。

僅廣州市舶司變現的關稅每年就高達百萬,各市舶司收入總和約佔當時朝廷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五。

到海外租地搞貿易,還要派駐軍隊,這涉及到軍事和商業,徽宗也一時拿不定主意,還是拿到朝會上讓大家議一議再說。

宗舒並非不想向海外拓展,但是他知道,這是大宋。

大宋是歷史上商業最發達、文化最繁榮的時代,但也是外戰最疲軟、最無進取心的時代。

特別是與秦、漢相比,大宋簡直是弱爆了。

在強悍好戰的草原民族面前,大宋臣民的心態早就崩了。

大宋君臣大部分都怯戰、怕戰,所以,宗舒只好提出到海外租地的辦法。

大宋朝廷之中有很多迂腐之人,如果向海外武力擴張,肯定是各種仁義道德的帽子壓過來,各種小鞋扔過來。

西方列強向外擴張時,最開始也是採取了相對溫和的方式,先是在港口租個地方,而後慢慢擴大。

到最後擴充套件為租界,成為不受所在國管轄的獨立王國。

想實現自己的目標,就得先從經濟的角度出發,切中朝廷國庫空虛這樣的痛點。

搞租界,一步步變成自己的地盤,這是西方列強早就試驗過的方法,不用白不用!

大宋現在的造船技術在世界上也應該是領先的,只是宗舒沒有親自看過造船廠。

如果這時的船隻能夠遠航,再解決動力問題,宗舒就敢去更遠的地方,去布更多的點,開闢更多的航線。

透過布點、卡點,牢牢掌握住這些關鍵航線的七寸。

當然,現在還是以應付金人為主。等到把金人搞殘,才顧得上向外海擴張。

現在,趁著與金人合力出兵的名義,先搶佔高麗的天然良港。

順手牽只羊,不牽白不牽。

……

宋、金兩國已簽署協定:兩國以燕山、長城為界劃分疆域,燕雲十六州劃歸大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