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喝下一口茶,陳旉就切入了他的農業領域,直接問宗舒懂不懂水稻。

宗舒一笑,這個時候的稻子,他再熟悉不過。

北宋中期,福建地區首先引入了來自越南的占城稻。

這種稻子高產、早熟、耐旱。“不擇地而生”,適應性特別強。

更加經濟的是,其生長期短,自播種到收割僅五十多天。

“耐旱?”陳旉對宗舒說出的這個特點表示懷疑。

“實踐出真知,不試試怎麼知道呢?”宗舒說道。

實踐出真知?陳旉頭一次聽到如此說法,總結精當,又很有見地。心想,難道宗舒已經試種成功了?

宗舒知道陳旉這些人的性格,凡事都講認真。

“高句麗近些年也引進了占城稻,他們也試種成功了,那地方比汴梁還要靠北。我相信,黃河流域,一定也可以。”

宗舒的話讓陳旉和林靈素大為興奮,高句麗都搞成了,大宋沒理由種不成。

在北方都能種稻子,豈不是能讓北方的糧食產量提高一倍?

稻子的畝產是麥子的兩倍、菽慄的三倍。再加上麥子是冬播夏收,稻子的生長剛好與麥子錯開。

一塊田地,可以實現稻、麥兩種主糧的輪作。

如果是這樣,大宋的糧食問題不就可以解決了?

“陳教習,請允我提前這樣稱呼。在北方推廣稻子,利國利民,富國富民。如若成功,必將助我大宋中興。陳教習,功莫大焉!”

“相比漢唐,我大宋江山日益縮小,且屢受外族欺凌,何也?國不富、軍不強也!”

“軍不強,在於民不穩。民不穩,在於糧不足!”

“所以,必須大力發展農業科技!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如果有足夠的糧食和財富,沒有了流民,還會有方臘起義嗎?”

宗舒的這番話,讓陳旉又是耳目一新。

陳旉也曾當過官,只不過對官場失望了,但文人骨子裡那種兼濟天下的情懷還在。

如果農業發達,沒有了流民,人民就不會造反,外敵就不會乘虛而入。

“所以,陳教習,為了大宋的未來,為了黎民的生活,陛下才設立了大宋科學院。這是我們大宋振興的根基所在。”

陳旉聽了,頻頻點頭認同。

宗舒吩咐林靈素,在密縣的超化寨安排陳旉及招來的這戶南方家庭,就在密縣找合適的地方試種占城稻。

“農事必知天地時宜,則生之、蓄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無不遂矣。陳教習,現在你們就可以開始了。”

宗舒引用了陳旉的《農書》當中的一句話,說得陳旉躍躍欲試。

只要陳旉在密縣試種水稻成功,那麼密縣基地就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密縣本就吸納了不少流民,到時候農業這一塊又能吸納不少。

這些人平時從事農業生產,農閒時可以到密縣相關產業的作坊裡打工。

身體好的也可以抽調到牛皋手下,進一步擴大“牛家軍”。

宗舒要在密縣種水稻的訊息如同長了翅膀一樣傳了開來。

這怎麼可能?過去,曾經有人多次把水稻引到北方,統統都沒有成功。

難道,宗舒也能成功?

宗舒能製作新鮮物件,能找到石炭礦藏,能指導人考上狀元,但幹農活,他也會?

就連宗義也不相信,勸宗舒早點放棄,把銀子用到別的地方。

京城的賭場老闆們興奮了,又一個賺錢的機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