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的舉子們,哭了。

沒有中榜的,為他們過去的寒窗苦讀而哭,為他們今日的一無所獲而哭。

一些送考的家長甚至比舉子更為激動,有的現場嚎啕大哭。

因為他們的兒子可能永遠放棄再次參加會試。

考中進士的,為他們排在蘇易的後面而羞愧、慚愧,甚至是無地自容。

看到哭成一片的落榜者、呆立不動的中榜者,宗舒忽然感到他們很是可憐。

宗舒剛才諷刺他們都是屎殼郎,其實是想狠狠地打擊他們。

北宋的科舉,最主要的內容是:經義,即經書的義理。

這些考生年復一年地研究經書,學習仁、義、禮、智、信等內容,所有的論述、觀點都要圍繞這些而展開。

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水平,不僅要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水平,更取決於自然科學發展程度。

而科舉考試,只體現了哲學社會科學的內容。

甚至科舉的內容根本不是社會科學,而是從政、為官、做人的基本道理而已。

就算是最底層的老百姓也都知道,做官不能貪,做人要講禮。

這種淺顯的道理,學了一年又一年。

其作用頂多就能夠讓人民形成統一的行為規範和價值觀念。

其實,這也是統治階層一種愚民手段。

就算有些帝王想開發民智,但民眾對於科舉的內容已經習慣了。

你想改變,反而會引起士子們的不滿。

這些所有的經義放到後世,頂多就是學校的一門“思想品德”課而已。

而這種“思想品德”課卻成了幾乎科舉考試內容的全部。

宗舒在徽宗和朝廷重臣面前都說“狀元算個屁”,其目的就是讓朝廷和社會更加重視科技。

宗舒就是想讓大家認識到,社會前進的第一動力在於科技。

發展科技,必須提高大宋科學院的影響力。

那麼就必須吸收大量的學子。

科舉制度是為國家選拔官員,但是不能讓大家都去當官。

八千多人只能中三百人,其他人怎麼辦?

他們一直這樣讀下去,不僅把自己讀廢了,把整個家庭也讀廢了。

這些人,最好是到大宋科學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