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開始很抗拒,但曹一手和牛皋的力氣都大,將馬綁起來,同時把打造好的鐵掌放入爐火。

鐵掌紅透之後,曹一手夾著鐵掌直接貼到馬蹄底部,鐵掌就與馬蹄的角質層融為一體。

緊接著,曹一手又給馬掌釘上了釘子,確保馬掌與馬蹄結合更緊。

也就是說,宗舒的馬有了鐵掌作保護,根本不會受到傷害和磨損。

因為,磨損的都是馬蹄鐵。

馬蹄鐵的使用不僅保護了馬蹄,還使馬蹄更堅實地抓牢地面。

同樣都是透過鋪滿麥秸的官道,遼人的馬滑倒,而宗舒的馬沒事。

馬掌最早在公元前一世紀左右由古羅馬人發明,最早關於馬掌在我國的記載,大概是五代前後。

後晉天福三年,彰武節度判官高居誨出使于闐,從當時回鶻牙帳駐地甘州開始進入茫茫戈壁。

放眼望去前方路面盡是砂石,非常難走,高居誨犯難了。

這時甘州人傳授給他們一項技術,“教晉使者做馬蹄木澀,木澀四竅,馬蹄亦鑿四竅而綴之,駝蹄則包以犛皮乃可行”。

“木澀”是當時甘州人對馬蹄鐵的通稱。

當時處於河西走廊的甘州回鶻已經掌握了給馬釘掌的技術。

但是直到元代才在被蒙古人廣泛使用。

當然,現在的遼人、金人都不知道使用馬掌。

如果遼人、金人知道使用馬掌,大宋更是無法阻擋這些草原騎兵。

出於謹慎,在沒有新的技術出現之前,釘馬掌的秘密只限於曹一手以及目前的三十幾人。

种師道和吳玠不問,宗舒自然也不能主動和盤托出。

剛才种師道還在擔心,牛皋等人追遼人,會不會讓遼人給逃了,畢竟人家剛剛第三次換馬。

宗舒這麼一解釋,种師道心道,耶律不才,跑不掉了。

不過一想,牛皋等人要想抓住耶律不才,恐怕也不容易,特別是宗舒要求抓活的。

看出了种師道的擔心,宗舒說道:“牛伯遠的武功,恐怕不比晉卿差。”

吳玠說道:“牛,牛將軍的武功,我昨天已經見識,我不是他的對手。”

吳玠這才把昨天自己半道被截的情況說了說,种師道這才知道,宗舒此次北上的目的,就是要救他和吳玠。

再看一看這個年輕人,种師道忽然感到,自己活了七十歲,黃土已經圍到脖子了,但與宗舒相比,他這七十年簡直是白活了!

在他出徵前,這個年輕人就在朝堂上放言,攻遼必敗,是因為我們低估了遼軍的實力。

現在看,不管哪一樣,都不出宗舒的預料。

种師道想到了另一種結果,如果當初是太子殿下搶到了北伐遼國的任務,那麼宗舒肯定是隨著出征。

沒有了趙構和童貫,替而代之的是太子和宗舒。

那麼,失敗的一方,那就是遼國了?燕雲十六州,那就可以收回來了!

哪怕是太子沒有出征,哪怕是昨天他聽宗舒的建議,楊可世不出徵,他再說服童貫採取“不進攻、不退兵”的威懾策略,說不定燕雲十六州也可以回來。

如果他聽了宗舒的建議,或者是把宗舒留在種家軍,說不定戰爭又是另外一種結果。

遺憾的是,戰場沒有如果,只有結果。

看著宗舒這張年輕的過分的臉,种師道感到,此人實在是太可怕了,有著令人恐怖的實力!

种師道以前總是不服老,現在終於感到,真的是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