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貫天樓出來已經是亥時,街上最熱鬧的時候。

坐船到離鴻蒙大街最近的地方靠岸,只聽得外頭都是歡歌笑語聲。

蘇好意準備了兩張面具,她和司馬蘭臺一人戴一張。

上元節的時候街上會有很多小攤,專賣那些諸如燈籠、面具之類的小玩意兒。蘇好意提前買了面具,為的就是掩人耳目。

墨童要留下看船,說好了逛完之後再回船上,他得在船上燒水溫酒,所以就沒跟著。

“街上人擠,咱們可別走散了,”上了岸蘇好意對司馬蘭臺說:“先從南邊逛起,反正有的是工夫。”

蘇好意發現街上穿白衣的男子比往年少了不少,大約還是白衣劫的餘韻。

上元節街上最多的就是燈謎攤子,小販們在地上立一個大燈架,上面掛著各色各樣的燈。每個燈下面都粘著一張紙卷,上頭寫著一個燈謎。

遊玩的人看中了哪盞燈就猜附著的燈謎,猜中了就把燈籠拿走,猜不中就要賠給小販幾個銅板。

街上的人摩肩接踵,衣香鬢影中說不盡的富貴風流。

蘇好意邊走邊四下裡看,不但看哪裡有好玩兒的,還要看有沒有吉星的影子。

記住網址m.

街上像蘇好意他們帶著面具的人也不在少數,所以沒人格外注意他們。

蔣家的燈謎攤子最大最好看,早圍了一群人在猜。

蘇好意原本覺得司馬蘭臺不是特別喜歡熱鬧,所以準備隨便找個小攤子猜個燈謎應景。

誰想路過蔣家燈謎攤子的時候,一眼就看到燈架最高處掛著的那盞琉璃燈籠。

這些燈謎有俗有雅,有難有易,多不過是圖個樂呵。

不過各行各業都有出色的人在,在天都還真有幾家燈謎攤子算得上是出類拔萃的。主要是他們的燈籠製作得精巧考究,讓人看了就喜歡。

當然了,對應的燈謎相對也就難些,不是輕易能猜到的。

而奔著這盞燈籠來的大有人在,且都是年輕女子。

不過這燈謎卻讓一眾姑娘們紅了臉,紛紛丟下銅錢,頭也不回地走了。

後頭的人越發好奇,等看到了謎面也是如此反應。

一般來講,最高處掛著的那盞燈籠上畫的都是美人,久而久之,那燈籠也就被稱作美人燈。

然而蔣家今年掛的美人燈卻與往年不同,上頭畫的不是美女,而是一個男子側身站立,一襲白衣,身姿修削。雖然沒有畫細節,但與司馬蘭臺神韻畢肖。

蘇好意一見那燈籠就走不動了,心裡只有一個想頭——要把這燈籠帶回去。

兩個人走上前,去看那燈謎:

“一握粗,一尺長,

它陪佳人入洞房。

隨後,一群少年公子擁上前去,把那寫著燈謎的紙卷展開,看了一遍哄地一聲笑了起來,鬧著散了。

“你想要那盞燈?”司馬蘭臺問蘇好意。

“嗯,”蘇好意點頭:“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猜得中。”

蘇好意應聲回頭,看到是一張戴著面具的臉,但她聽聲音就認出了這人就是吉星。

不用問吉星也一定認出了她。

“幾位能不能說出謎底來?後面的人還等著呢?”看攤的人催促道,這一晚上,他靠這個謎語可賺了不少銅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