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實用主義者的「仁義」(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幫人什麼來歷。在衝刺了近百尺之後,小七的速度明顯慢了下來。
“哥我我有點”
“沒事,可以慢慢停下來了。”馮易殊聲音沉著,
“看到前面那座橋了嗎”
“看看到了”
“你和紀然就在引橋旁邊等我。”說話間,引橋已在不遠。他兩手突然向後抓住了紀然的雙臂,將他整個人都用力地甩了出去。
“紀然”小七一聲驚呼五哥這一瞬的架勢,彷彿是要直接把紀然扔進前面的河裡餵魚。
紀然一時不防,灰頭土臉地在地上滾了幾圈,才勉強停下。他啐了一口跌進嘴裡的泥土和草屑,恨恨地瞪了一眼馮易殊今晚上的這恩這仇,我全記下了小七也快步跑到了引橋邊,她站在紀然身旁,有些擔憂地望著五哥獨自作戰的身影。
洛水在二人身後奔騰不息,河面細密的水霧漸漸沾溼二人的衣襬。前方的馮易殊已經重新取出了捆妖繩,略略放低前胸,隨時準備著下一瞬的進攻。
有幾個身著夜行服的黑衣人慢慢從荒草中現身。
“才這麼幾個”馮易殊輕輕擦了一下鼻子,
“一起上吧,我趕時間。”大部分人在見過馮易殊狩妖的姿態以後,都會對他的戰鬥方式作出兩個評價:一是快,二是野蠻,基本不具有任何觀賞性。
他的作戰原則是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所有與勝負無關的細節,他決不多花半點心思這個原則最初是馮嫣教給他的。
在他十一歲進平妖署的時候,正巧遇上一位老學究來教授他們何謂
“仁義之戰”。那位夫子搖頭晃腦地說
“君子不重chong2傷”。意思是對待已經受了傷的對手,要保持仁慈,不要再次傷害他。
又說,
“古之為軍,不鼓不成列”。鼓是
“鳴鼓進攻”的意思,就是說古仁人打仗,是不會趁著對手還沒有擺好陣勢的時候,就下令進攻的。
夫子說,保持著這樣高風亮節的正義之師,最後一定能贏得戰爭。此之謂
“持仁而戰”。馮易殊在底下聽了半天總感覺哪裡不對,可一時半會兒又說不上來,就跑回家去問馮嫣:阿姐,夫子說得對麼當時馮嫣剛過及笄之年,沉吟片刻之後答道,夫子說得對。
馮易殊不解,雖然他沒上過戰場,可他打過群架啊誰在打架的時候搞這一套,肯定被揍個鼻青臉腫。
馮嫣搖了搖頭,解釋道:君子不重傷,就是說下手要快,要狠,不要給對手留下任何掙扎的機會,力求一擊必殺。
所謂仁義,就是指儘可能減輕對方死亡時的痛苦。而不鼓不成列,則是說,當對手立足未穩的時候,不必鳴鼓正面進攻,因為有各種各樣戰場以外的方法讓敵人潰不成軍。
優秀的指揮官應該多想,多思考,不要侷限於兵卒間的交戰。這麼一解釋,馮易殊就明白了,頓時感慨夫子不愧是夫子,到底是多吃了幾十年的米,想得比他遠,思慮得比他深。
這一套
“持仁之戰”的理念早早融入了馮易殊的作戰思想之中,在今夜的洛水邊也是如此。
他的動作簡潔、乾脆,沒有半點拖泥帶水,與一人交手,便力求在三招之內重傷其要害,讓對手徹底失去作戰能力,而後迅速手刃下一個對手。
看起來是以一對多,然而以他身型之敏捷,其實是接連不斷的一對一單挑。
小七沒能看清哥哥動作,只感覺那些黑衣人但凡被哥哥的捆妖繩碰了幾下,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就偃旗息鼓地倒了下去,好像弱不經風的紙片。
她有些驚奇,
“原來這些人這麼弱的嗎”紀然從剛才開始就一直目不轉睛地盯著馮易殊的動作,幾次忍不住在心中暗暗喝彩。
“不是。”他輕聲道,
“是你哥哥太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