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夔。

這個名字在洛陽可能不太有名,但從前在長安時,他的聲名幾乎無人不知。

賀是長安六姓之一,其地位僅次於馮家之下。

賀夔幼年喪母,年輕時放浪形骸——書法、駢賦、品茗、狎妓……無一不好,其人鮮衣怒馬,是長安城有名的紈絝。

但真正令他名聲鵲起的,是他的琴藝。

賀夔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天才琴師,傳聞中,他在山間撫琴時,白鶴迴旋,猛虎沉吟,其聲其色,如玉碎鳳鳴,堪稱世間絕響。

十七歲時,他的父親身染惡疾,短短几日便撒手人寰,結果在父親出殯的當日,他因為與一眾友人在花樓喝了個酩酊大醉而耽誤了時辰——從此,他被賀家從宗族除名。

不過他是家中獨子,父母留下了百畝良田和城內城外數不清的宅邸莊園,躺在這樣的金山銀山上,賀夔哪裡懼怕什麼除名——除了名更好,從此再沒有什麼老東西來管他了。

十九歲,賀夔娶妻,次年便有了第一個兒子,賀妻是少數能理解賀夔心中苦悶的人,夫妻二人恩愛有加,玩在一處,鬧在一處,日子竟漸漸過得溫馨安和起來。

然而兩人也偶生齟齬——賀妻有一個痴傻的親哥哥,兄妹感情很好,即便賀妻已嫁為人婦,她也常常回家探望,每次歸家都要住上兩三天,賀夔為此不知抱怨過多少次。

一晃人到中年,賀夔以為此生大概就要這麼平平靜靜地過去了,哪裡曉得上天竟在這時和他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承平十四年中秋,賀夔和妻子一起回孃家小住時,兩人又為一些小事起了口角。

賀夔和妻子彼此揶揄諷刺,就像過去許多年裡拌嘴一樣,扯來扯去又扯到了賀妻過去花了太多時間去照顧那個傻哥哥身上。

然而令兩人都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被賀妻的庶妹聽了去,次日一早,兩人當晚的口角就被寫成了文書,匿名送去了公堂。

——要知道,當朝女帝孫幼微作為先帝最喜歡的帝姬,後來之所以能即帝位,就是因為她的皇兄登基後體弱多病,以至於許多事情都委託給了孫幼微來處理。

結果孫幼微不僅處理了哥哥前朝的政務,連同後宮也一併處置了——直到她皇兄臨終前,後宮數十位嬪妃,沒有一個成功誕下過皇子。

而偏偏賀夔在怒火之下,隨口說了句“你這麼照顧你家傻哥哥,難道他死了還能給你留個皇位不成?”

衙門的人接了舉報,不敢擅自定奪,就這麼一層層地請示了上去。

若是放在平時,孫幼微尚有肚量能容下這些民間的非議。

她素知這樣的傳言愈堵愈烈,除了必要時候解決一些影響極為惡劣的典型以儆效尤,其他茶餘飯後的閒談她從不追究,即便有人上報,也不過一笑赴之。

但承平十四年秋,正是當年的內閣首輔帶領群臣在紫宸殿外絕食的時候,孫幼微隱忍多日的怒火在那時被驟然引爆,史無前例地給出了重罰——誅滅賀夔三族。

賀夔既已從賀家族譜上移除,按大周律便牽連不到本家的人,反而是妻子一家盡被株連,庶妹這時才悔不當初,坦白了自己當初因為嫉恨姐姐婚後和美,才心生歹念。

賀夔與妻驚恨交加,這才知所謂“天意弄人”竟能到如此地步。

行刑當日,賀夔的大伯終究舍不下自家侄子,冒死前往太初宮向孫幼微求情,一番聲淚俱下之後,賀伯終於從孫幼微那裡求來一道救命的聖旨,將賀夔與他三個兒子由斬首改為流放邊陲,餘下人斬無赦。

賀夔不願獨活,但經不住刑場上妻子苦苦哀求——當時兩人最年幼的孩子只有四歲,沒有父親照顧,如何能挺過西南蜀道的種種坎坷?

可是天不遂人願,據說後來賀夔的三個孩子還是因為時疫死在了屬地。

琴師賀夔的故事,馮嫣小時候不知道從李氏那裡聽了多少遍。

每一次李氏都是在告誡她,謹言慎行,一定要謹言慎行——當初不過一句無心齟齬,最後竟會演變成這樣慘烈的生離死別,這是誰都不能料到的。

“是他啊……”馮嫣心中驚憐,“難怪了。”

難怪殷時韞說《百六陽九》的曲譜可能找到了。

賀夔離開長安之前,賀家人知他素愛撫琴,便暗中託人給獄中的他送去了一把古琴,希望排遣他路途中的寂寞。

在上囚車之前,賀夔在洛水邊奏了一曲《百六陽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