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的差異》

【作者何永旗】

嗯,感謝您的解答!

我也想對你的解答,做個點評!總體而言,答的還算可以,屬於中等水平。基本上還是靠譜!

你對古希臘哲學的剖析,“點”到了;你說他們重視“理”,這是對的。只是你在“理”上,沒有往下“扎”(感性佔主導,理性其次)。

古希臘哲學,感性大於理性的思維方式、只在蘇格拉底這裡出現。蘇格拉底越往後,感性的東西,就一步一步的被剝離了。從蘇格拉底,到亞里士多德,是感性被剝離的過程。此時理性逐步佔了主導。感性的東西,在一步步的消失,最終:理性思維、成為根基。

希臘哲學凸顯在“理”(理性的邏輯思維),它是逐步建立的過程。

中國古代哲學呢?大部分以感性思維居多。“悟道”,是感性思維在探索“理”。悟道、就是探尋萬物生長的,自然規律,這是在探索“理”。中國古代哲學,我認為:建樹比較高的,就這麼幾位;

老子當然是佔主導的,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啟蒙者。

不過、老子對哲學理性的探索,只停在了“悟道”這裡。重點是“老子在理性思維這裡,沒有進一步的積累”。就是說:老子對“理”的探索,沒有進一步紮根。此時感性思維佔主導,理性思維其次,理性越來越“弱”。

從老子而言,哲學就停止在了感性思維這裡(悟道),而“理性思維呢?沒有積累”。

墨家的墨翟,是比較重“理”的。墨家是以“理”為根基,墨家“理性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積累了很多技術和經驗。但是墨家衰落了!理性思維、從此淡出於世。

儒家是不講“理”的,儒家講“禮”。此禮非彼“理”;注意! 儒家又是效命於皇權,“禮”的建樹也不高。——此禮非彼“理”。

儒家毀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根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中國古代哲學的探索氛圍,從此消失……

這個“消失”,不是指完全消失,是指“淡出於世”。就是說:成了邊緣人物。中國古代、哲學的探索,就此覆滅!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啟蒙,他的思想呢?——慢慢的,被後人弄成了道教,注意!這跟越來越跟“理”不沾邊了。

老子的道,是哲學的啟蒙!但他只停留在了“悟道”這個層面。悟道、是感性的思維在探索“理”,“理”就是規律,萬物生長的規律。但是老子,就只停留在了感性思維的“悟道”,這個層面;在理性思維上,沒有繼續往下扎。

這也可以解釋一個現象:為什麼老子的“道”,被老子的後世(學生),給弄成了“道教”??——重要原因是:“老子是哲學的啟蒙!”他停留在了、感性思維探尋“理”的這個狀態。理性思維、老子沒有繼續往下紮根,停留在了感性思維的狀態中……

總結:老子的哲學地位,與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地位,基本同等。只是,蘇格拉底“理性”思維佔了主導,老子停留在了感性思維中。

注意!老子與蘇格拉底,兩人都在探尋真理。他們的“起點”,都是感性思維這條線!所不同的,是蘇格拉底的思想“理性”佔了主導。老子呢?老子停留在了,感性思維這個層面。這就是中國古代哲學,與古希臘哲學的不同之處(分界線)。

這會產生一個現象:古希臘哲學重在“理”,理性的邏輯思維“探索”。當理性的邏輯思維,佔了主導?那麼它就有了積累。而且這些積累,還是在理性思維之下,得出的“成果”。

來個幽默的說法:中國古代的哲學,還在做夢!古希臘哲學呢?在理想當中。做夢VS理想,哪個更趨於“理性”??——這就是中國古代哲學,與古希臘哲學的差距、分界線。

理性邏輯思維,佔了主導的古希臘,他的技術,工藝,經驗,等等在不斷積累當中;因為理性思維,它的脈絡更清晰!有跡可循。可以被反覆驗算,也可以被記錄。就像數學題一樣,乘法可以被除法來驗算,驗算什麼?它的正確性。因為它是理性的,有跡可循!

中國古代哲學呢?感性思維佔主導;它只停留在了、探尋真理這個狀態中。導致:它只是一棵樹,沒果子的“樹”。

假如哲學是一棵樹;在古希臘的樹上,結出了零星的果子(啟蒙階段);中國古代哲學這棵樹呢?只是一棵樹而已,沒結果子(啟蒙階段)。

老子,好像找到了真理的答案,假如他沒找到?——那他肯定會一直找下去,一直往下繼續紮根。

可是…沒有,老子停留在了悟道這裡(狀態中)。

老子在解釋“道”,道是什麼呢?

是不是“天”?——天地執行的法則?

“道”是什麼呢??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觀以為道。

在老子看來,道是不可說的。你說得清的,就不是道。

道可道=道中有道,非常道=不是一般的道。名可名=很難給“道”命名。非常

名=這個“名”不一般,觀以為道=勉強稱它為“道”。看見沒??——老子的道,很難界定。哈哈 哈哈!

老子的道,確實存在,只是沒有辦法給它定性。

何永旗弟兄語:道“只可意會,不能言傳。”你可以感受“道”的作為,道無所不在,它就在你的身邊,你可以感受“道”。它是真實的。

老子的哲學思想體系,基本就是這樣展開的:觀察……啟發……悟道……得道。

呀!從這裡看,老子好像找到了真理的答案。否則他不會停止。

老子停留在了“悟”的狀態中。注意!老子得道了,他“悟道”的後面緊跟著的是“得道”,只有老子找到了答案,他才會“停止”。否則,不符合老子對“道”的追求。

我現在又得到一個答案,老子“得道”。

現在可以概括一下了!在哲學體系當中:老子的“感性思維”,與蘇格拉底的“理性邏輯思維”,但是在探尋真理,注意!感性思維找到了真理的答案,而理性邏輯思維呢?不斷的向上“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