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出師表》/何永旗

【解讀•何永旗】

諸葛亮的《出師表》,其實總共有兩份;它分為前後兩篇;一般認為《出師表》只有一篇,就是諸葛亮出征岐山前,寫給後主劉禪的薦書。內容主要提到了,在諸葛亮出征以後的這段時間,如何治理蜀國。

出師表,反應出了魏、蜀、吳,當中蜀國,所面臨的內部危機。這個危機,不是現在才有的,從劉備死後,危機就一直存在。

諸葛亮受劉備託孤,代管了蜀國一段時間。劉禪登基後,蜀國大小事務,也是先徵求諸葛亮的意見,然後再施行頒佈。

此時,並不是說蜀國沒有矛盾,而是諸葛亮把矛盾,都壓了下來。這樣看來,劉禪作為後主,只是聽從諸葛亮的意見,真正拿大權的,還是諸葛亮。

諸葛亮忠心於,劉備的恩遇!他專心治理蜀國,沒有私心。劉禪呢?劉禪敬重諸葛亮,這也是真的;只是長時間這樣下去,劉禪總有受制於人的心理負擔。

從三國此時的局勢來看,魏、蜀、吳,三家已是平穩的局面。接下來,各自開始治理國內民生,這樣他們就能各自興盛,並維持制衡的態勢。

從地理位置看,蜀國談不上富裕!但強兵,絕對沒有問題。蜀國這裡土地相對肥沃,形成一個制衡魏國的態勢,那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蜀的主要問題,在將領和官員身上。諸葛亮死後,蜀就只有他的弟子姜維,在扶持劉禪了!後期蜀國,已經沒有什麼大將了。

從治國來說,現在蜀休息養兵,安撫百姓是上策。不要勞民傷財,要知道雖然魏、蜀、吳,三國已成定局,但因為各自將領、官員的素質不同,這反應在國家層面,就是強衰了。他們還是處於一種,隱形的互相制衡當中,諸葛亮看到了這裡。

雖然此時的蜀,是國泰民安!但這只是暫時的。在不遠的將來,魏很有可能攻打蜀,最終蜀國也就不復存在了。所以,出征岐山,肯定是諸葛亮的主意;他想保住蜀國的長治久安,這是諸葛亮西征岐山的,主要原因。

此時“魏國”依然是蜀最大的威脅,注意!魏國此時,並沒有要進攻蜀的打算,它還是選擇休息養兵。魏國,並沒有什麼大的軍事動向。

三國,魏、蜀、吳所處的環境,就是這樣。它們各自,都在穩定發展階段,都在各自強國。顯然,如果此時諸葛亮不西征岐山??——那是完全可以的。

也就是說:此時諸葛亮西征岐山,在當前,是沒有必要的。是不是說:諸葛亮算錯了?不是;他看到了不遠的將來,也就是十年以後,將會發生的事。

對蜀國的劉禪,和吳國的孫權來說,他們兩家、只有十年的發展期限;十年以後,魏國將會吞併蜀和吳。這是諸葛亮,所看到的景象!其實也很可怕,諸葛亮心中充滿了憂慮。雖然現在蜀還很太平,但是十年以後,就危險了。可怕的是:此時,蜀國上下還渾然不知,他們還在歌舞昇平中享受著安寧。危機在十年後將會出現,諸葛亮看到了這裡。要知道,諸葛亮也老了!再等下去,這個敗局就無力更改。諸葛亮西征岐山,在當下沒有必要!諸葛亮,害怕在他死後,蜀國的滅亡成為定局。他想改變這個十年以後的局面,這相當於在“賭”!不過諸葛亮也沒有別的辦法,他心裡充滿了不安。

如此看來,劉備死後,三國形成了鼎的立態勢。但是三家中,魏國還是最強大!也就是說:“蜀和吳,是勉強才形成了鼎立這個局面。它們已經沒有,和魏國再打一場戰爭的實力了”。

我們來對對比一下,看看早期三家和現在的魏、蜀、吳,有何不同。用來發現,當前蜀和吳存在的危機……

早期,曹操挾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其實自己的實力不大,他只是佔了師出有名的機遇。不得不說,曹操很厲害!能在董卓的勢力下存活,這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曹操顯著特點是“會用人”,所以他手下的軍師將領,才多起來的;曹操是愛“多疑”,但他也有優點,論功行賞曹操做得到。不管怎麼說,曹操還是愛將惜才的,肯為他賣命的人,也很多。

官渡之戰,曹操都自嘆!論兵力和實力,我不如袁紹,但是我卻打贏了官渡之戰。這不得不說是曹操的一個奇蹟!官渡之戰,曹操打敗,就要趴窩了。

假如曹操戰敗,紹就會乘勝追擊,直接打到洛陽,然後學著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時,曹操只有逃的份。袁紹論封賞,他沒有曹操那麼幹脆利落。袁紹的實力,來自“地利”。

孫權呢?有呂蒙、周瑜等盡忠的大將和謀士。吳國人又擅長水戰,此時不管是曹操還是劉備,都奈何不了孫權。

劉備呢?雖然他兵多將廣,又有諸葛亮做謀士,但是曹操打劉備蜀,他根本就扛不住。連孫抗曹,對孫權利的益不大。孫權不與劉備聯合,吳國短時間內也不會亡國;相反,那時劉備和諸葛亮就危險了。雖然劉備有諸葛亮,那時他兵多將廣,但還是敵不過曹操,曹操滅劉備很容易。

現在回過頭來看,後主劉禪那時的蜀國,將才謀士已經沒有了。諸葛亮還在,姜維還在;但此時,諸葛亮也老了。

姜維謀略,還很不行。

蜀在諸葛亮死後,已經沒人能用,魏國呢?恰恰相反,鄧艾、司馬懿,都是當時魏國新興的將領,這顯得魏國強勁了很多。

我們知道,這場戰爭是由諸葛亮的西征,所挑起。進攻一方,是諸葛亮代表的蜀國;防守一方,就是魏國了。司馬懿最後被魏國皇帝,派往岐山,去防守諸葛亮。司馬懿一開始,並不在岐山。

諸葛亮前後六次強攻,都沒打下司馬懿防守的要塞,在最後一次攻打失敗後,諸葛亮也抑鬱而死。

也就是說:諸葛亮的西征岐山,這個策略是失敗的。如果沒有他的西征,蜀國還可以繼續,發展一段時間。

那麼有一個問題:為何諸葛亮,要在蜀國和平時期西征呢??——諸葛亮的西征,加快了蜀國的滅亡。

出師表的下篇,是諸葛亮臨死之前,寫給劉禪的。它沒有上篇著名,留意的人也不太多!在出師表的下篇,諸葛亮誠懇的,給劉禪了一個保住蜀國的最後機會。就是說:“諸葛亮死後,蜀國還沒有立刻亡國,蜀還存留了幾年”。

假如諸葛亮西征時,蜀的發展機會是十五年,那麼在他西征以後呢?七年內之內,蜀就亡了。

諸葛亮的西征,確實加快了蜀國的,滅亡!這是不爭的事實。

蜀國沒有諸葛亮的西征,它還是會滅亡,但是不會在短短的幾年之內。

問題是諸葛亮,他知不知道西征他會敗??

諸葛亮號稱神機妙算,他知道西征岐山,會失敗嗎??

答案是:“諸葛亮知道會很難,但他還有把握”。

他沒有想到,司馬懿是他猜不透。

就是說:司馬懿與常人,帶兵打仗不一樣。諸葛亮會識人,恰恰司馬懿他猜不透。

司馬懿太聰明瞭,他回覆給諸葛亮的戰書,說:孔明大諸葛,你能鋼來我能柔,氣大之人不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