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很重要的一點是,詞曲創作人餘今老師心地善良,不計回報,無償創作。

以至於《年》這首歌連天悅都不抽成了。

純純是徐某人的養老金。

那麼到底收入幾何呢?

具體結算分項是:

線上音樂平臺每1000萬播放量產生11萬收益,其中30%歸屬版權方,即徐年所有。

天悅不參與抽成。

迄今為止,《年》在全平臺的總播放量達到了驚人的60億次。

驚人但不誇張,畢竟有些新歌分分鐘破10億次播放,比如地球的刀郎新歌。

這部分歸屬於徐年的,有2000多萬的稅前收入。

然後是商用授權。

基本都是幾塊十幾塊的費用,但體量真的非常非常大。

反正目前歸屬徐年的稅前收入是7000多萬。

最後清算完成的稅後收入是:7800萬。

這特麼還要什麼腳踏車。

反正,以當下的樂壇發展現狀,想要再來一首類似歌曲很難很難。

因為很多都有類似形式,文抄出來不一定能討喜。

先到先得的亞子。

《年》屬於是開了掛了,從歌名到歌手名到曲風都恰到好處。

當然,其實現在也不好下定論。

因為《伍佰》、《無賴》都有簽署複雜的商用授權,比如KTV、微視引用等等。

得再過個年才能對比出來。

主要現在KTV什麼的比較疲軟,不一定能比上《年》那樣全國大小商家開花來得……

薄利多銷~

………

拋開這些旁枝末節的活兒,林嘉念跟徐年細細聊起了音樂。

主要是雙方充分溝通一些思路。

得說一句,採風這個事情,對林嘉念來說,是真有實際意義的。

她是真能從路過的風景,聽過的聲音,碰過的事物獲取靈感。

文學少女不白叫。

好歹是研究生。

正經高學歷人才。

比徐某這個文盲不知道好多少了。

所以,林嘉念根據徐年提供的框架,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填充進去。

從詞而曲。

徐年……徐年他的評價是,挺好看的,啊……只有聽的份。

最後,林嘉念給出意見:“從我個人的創作角度看,今年應該比較難完成這張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