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修縫紉機的踏板。”

“......”

“孩子哭了一整天。”

“鬧著要吃餅乾。”

“藍色的滌卡上衣。”

“痛往心裡鑽。”

“蹲在池塘邊上。”

“狠狠給了自己兩拳。”

尾音顫抖著,帶著阿普的泣音。

在這滄桑的歌聲中。

他們似乎看到了一個即將在生活邊緣崩潰,卻依舊頑強的男人。

不善言辭的他,唯一的發洩方式就是找個安靜的地方坐著,望著山川湖泊發愁。

農忙時間未過,家裡瑣事一堆,孩子依舊不懂事,但更讓他自責是自己的無力。

貧窮,甚至讓他連一塊餅乾的錢都給不起。

此時父親該有多絕望?

伴奏以吉他為主,鋼琴為輔,刻意被留下的摩擦聲,模擬著老舊磁帶的質感,格外地催淚。

絃音愈加傷感。

忽然,拉長的音域將壓抑已久的情緒釋放了出來。

情感的張力噴湧而出!

“這是我父親。”

“日記裡的文字。”

“這是他的青春留下。”

“留下來的散文詩。”

“多年以後我看著。”

“淚流不止。”

“我的父親已經老得像一個影子。”

從剛剛的父親視角轉回兒子,彷彿剛剛是一段隔空的對話。

父親寫下了“詩”。

而多年後,兒子讀出了這首一點也不唯美的“詩”。

時代的落差感,讓人生出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阿普的父親嘴唇顫抖著。

身旁有人擦著眼淚,喟嘆出聲:“唱得真好啊。”

“是啊,那是我的兒子。”阿普父親自言自語著,像是在心裡憋了很多年一樣:“我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