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遠慮(第2/2頁)
章節報錯
看到這種改變,最初心存疑慮的王昶,也不再擔心自己所支援的是“違心”的一方;而認為,哥哥所做的一切,恰是往正確的方向上去走。
鹿苑女看到這些變化,自然高興,時不時地,就去給郯子表表功,替夫君再爭多一些朝中的肯定。
而那些倒召派的大臣們,在這樣“主動改善”了的事實面前,也一個個不得不“啞了火”,再不知道從何噴起,就連百姓,也因為這半年以來,再也不用為北境的戰事而交“特種稅費”,徹底擺脫了繁重的累贅,而歡欣鼓舞,而當初那首宮內宮外,到處傳唱的兒歌的詞,也就跟著改成了:
“北境勝兮,召將軍贏;北境平兮,太平伯贏。
邊民歸兮,魯國還丁;內民豐兮,北境安寧。
最為高興的,應該屬郯子了!他一直給予羊斟最大的信任,而現在,他用實際行動,回報了他的信任,也用事實,滅了那天下“悠悠之口”。
只是,他從來沒有想到過的是,這份“平安”之後,羊斟是真的不僅僅想做他的臣而矣;而是想要與他“平起平坐”,分享郯國江山了。
這份圖謀,只在王丹一家男兒們的心中。
“錢財、軍事、民心”。在要正式起事之前,他們需要的“天時、地利、人和”,只差一樣:“天時”了。
面對郯子的無比信任,羊斟心中還是有一絲不忍,他都說服不了自己:是不是要把事情做到那個地步,就維持現狀,不行嗎?
這一夜,他又去請教父親:“郯君待吾不薄,吾實乃難以啟動,頂解?”
王丹聽到兒子這樣說,不由得嘆口氣,搖了搖了頭,說道:
“此一時、彼一時!今日郯子待你如兄弟;他日新君,新臣起,你能保證到果時,太平伯依然是北境之‘太平伯’,安享郯國一半的封邑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若只圖數年安好自在,便可如此下去;但若為子孫計,則須將眼光放長遠些,你仔細諗啊,系唔系呢個道理呢?”
說完這句,王丹把自己頭上的發冠摘落,拔下發簪,那一頭越來越稀疏的花白頭髮便鬆鬆散散地披了下來,一把捉去,都不足握住半圈手指。
王丹擺弄著這束細細的白髮,憂傷地說道:
“時光不再,吾今已發不堪簪,只怕到果時,真有大難臨頭之日,未有機會可以與你坐在一起,俾你些許意見。唉!人若無求品自高,可惜吾最終還是一介俗人,免不了要日日為子孫,憂愁憂思,任髮絲白盡落盡,亦難消此份憂愁啊!”
羊斟從來沒注意到,不知道什麼時候,父親頭上的白髮已經這麼多了!如果不是他把發冠摘去,頭髮盡數散開,在他心中,他還以為,父親永遠是那個精神矍鑠、精力充沛的世外高人,是一個永遠不會老的人。
“人,都系要老;都會有要走哋一天;如今之念,只忘有生之年,可以眙到你可以俾自己一份安心,俾一家老小,一份安心。至緊要,人生苦短,若不能趁年輕有力之時完成所欲成之事,只怕到頭來,似吾這般,託白髮,空悲嘆而矣!唉……”
王丹是在說自己,更像是在給羊斟“預演”著他的三十年後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