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沉默不語,站在原地閉著眼微微抬頭。

王珪道“可括地誌若因此從魏王殿下手中失去了,又該如何?”

李泰揮袖道“大不了不編了。”

王珪低聲道“那陛下又會如何看待魏王殿下?”

李泰痛苦地捂著臉坐了下來,道“老師,這該如何是好?”

王珪站在一旁看著魏王猶如在看一個可憐的孩子。

又過了小半個時辰,李泰緩緩道“就按照皇兄的批註改,都拿回去全部重來。”

“喏。”一眾文學館的編撰,腳步匆匆離開。

隨後,李泰如同失去了力氣,靠在椅子上一動不動。

王珪滿意地點頭,道“魏王殿下能夠如此,老朽深感欣慰。”

李泰有氣無力道;“一次又一次,皇兄到底如何才能滿意。”

言語中,李泰有一種感覺,東宮太子若再要將這括地誌打回來,他應該會發瘋的。

李承乾並不清楚魏王府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對李泰這個弟弟嚴格教導,作為皇兄當然是有必要。

幾個妹妹學習能力都還不錯,李治與李慎就且不說了。

李恪在軍中以後能夠帶兵打仗,多半就是他的人生天板了。

幾個弟弟妹妹中,也就李泰最出色。

有這麼一個出色的弟弟,作為皇兄自然是驕傲的,在這個基礎上,希望弟弟可以更優秀一些。

這些天,朝中依舊井然有序。

朝中的用度恢復了平常的秩序,這些事絕大多數都交給了于志寧安排。

李承乾更關注關中各縣的情況,因此時常會從京兆府將卷宗調閱過來,翻看各縣的人口增長情況。

朝中依舊是缺錢的,做太子也是,治國也是。

手裡沒錢,便會感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更何況,自己還是個手段生疏的太子。

李義府應該已出了隴右地界,多半準備進入河西走廊。

對李義府這個人的安排,一開始考慮的是,有棗沒棗先打一竿子。

先將人用出去,至於他有多少能力,看他的辦事能力。

東宮太子要用人不疑,這方面也是跟舅爺學的,先將許敬宗丟出來,看他的能力,來確定以後的安排。

好在自己現在才十六歲,李承乾覺得如今自己最有優勢的,就是時間,這個年紀有更多的試錯成本。

即便是李義府將事情辦砸了,還有李大亮將軍,這個二手準備。

這個辦法簡單是簡單一些,可能對舅舅或者房相來說,東宮太子的這個決定顯得很稚嫩,讓李義府這麼一個不起眼的人去河西走廊,是為了培養東宮的親信嘛。

這點心思又有誰看不出呢。

李承乾並不在乎他們會怎麼想,也不需要在乎,大家心知肚明即可,如今只想讓關中富裕起來。

關中是李唐王朝的基本盤,只有這個基本盤穩固了,王朝才能先穩定起來,才能夠更強大。

因此,李承乾想過很多辦法,如派出弘文館的學士去各縣支教,又或者自己這個東宮太子辛苦一些,親自指導各縣生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