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跟隨阿凡與阿布這兩位哈里發征戰時,阿里那時還年幼,現在他已然是個二十歲出頭的青年。

大食比大唐立國晚了十五年,換言之大唐有了天可汗,十五年之後大食才有了先知?

在大食人的傳頌中先知建立大食的人,而阿里也僅僅見過那位先知幾面而已,而之後的大食,絕大多數時候都在之後的幾任哈里發的征戰下擴張。

對此,阿里是有些不甘心的,就因晚出現了十五年,在蔥嶺總有人拿大食與大唐作比較。

想起以前的事,十幾年前征戰波斯之時,的確有個波斯王子東逃了。

不過這件事大食人並不在意,波斯這個富裕的地界已足夠大食人揮霍了,這裡有數不清的金子。

阿里還記得在大食的智者口中講述過,蔥嶺是一片屋頂,那裡是極好的屏障,佔據了蔥嶺就佔據了最富裕且最險要的地界,現在唐人卻要來與他們爭蔥嶺。

大食的智者還說天竺是糧倉,若大食人得到了天竺就能得到吃不完的糧食,再也不用忍受飢餓。

可大唐竟然還要與大食爭天竺。

說起東土,阿里聽說過最有名的一個人就是玄奘了,一個從大唐前往天竺的僧人。

阿里離開阿姆河,前往波斯的木鹿城,在河邊留下了一支大軍,回去的路上這位將來的大食哈里發的臉上帶著不安的神色。

他害怕這輩子都回不去那個美麗的巴比倫了,那是他見過世上最美麗的城市。

而現在唐軍在阿姆河的東岸,成了一個巨大的煩惱。

甚至,冷靜下來的阿里一度希望唐軍能夠撤軍,若唐軍撤軍了,他也就能安心地回到美麗的巴比倫,度過餘生。

現在,這裡距離唐軍很近,距離巴比倫太遠。

阿里的心中有了憂愁,這些憂愁寫在臉上,但卻沒人看得出來,他本不想成為哈里發,身不由己地綁在了戰爭中,因這個世上沒有“安拉之劍”輔佐他了。

也沒有歐麥爾與阿布能站在他的身前,年輕的阿里甚至還沒有子嗣,他卻已是最後一個正統哈里發的血脈了,像是一個孤苦伶仃的繼承者。

不知為何,阿里很羨慕那個逃亡東土的波斯王子,一走了之也很好。

阿里不想回聖城,他也不喜歡先知留下來的都城,他想要將都城遷去巴比倫,它就坐落在幼發拉底河的一條支流上。

以前巴比倫是波斯人的地界,阿里看重那裡不只是因它美麗,而是因為那裡還有很多的見識廣且有智慧的智者,阿里很喜歡與智者講話。

當年大食開始征戰時,阿里還是個孩童,在大食享有“安拉之劍”之名的猛士哈立德,他攻佔拜占庭,拿下了大馬士革與椰路撒冷,之後就過世了。

至今大食人還沒找到第二個能被冠以“安拉之劍”之名的猛士。

之後年幼的阿里就一直跟隨在第二任哈里發身邊,這位哈里發名叫歐麥爾。

歐麥爾是阿里年幼時的偶像,他在庫法城幾次敗給了波斯人,直到後來阿凡繼位之後,攻下了波斯的都城,才有瞭如今的局面。

很可惜,在當年這個時間節點,阿里沒有遇到玄奘。

唐軍連克三城的確是個令人動容的訊息。

好似唐軍每天都是五更造飯,六更拔營?

在蔥嶺諸胡眼中,唐軍以一種匪夷所思的行軍速度,拿下了石國,東曹與米國。

而今天,史國剛得到訊息,唐軍拿下了米國,前腳訊息剛送到,後腳唐軍已兵臨城下了。

其實這種快得有些詭異的行軍速度並不是大唐神兵天降,只不過是狄仁傑的這支大軍根本沒有去參與東曹與米國的戰事。

五萬大軍分為三路,當一路抵達東曹之後,後方的第二路大軍根本就沒停,徑直跑去了米國,而第三路大軍其實一開始的目標就是史國。

繞過城池防線的行動方式,前後包夾,繞後奪城。

讓處於高原上的戰爭,愣是被唐軍打成一種類似於運動戰的架勢。

本來,昨天就應該到這裡的,狄仁傑不認識路,胡人嚮導找了好久才找到了通往史國的要道。

現在狄仁傑打算在攻下這座土城之後,把這個胡人嚮導也殺了,隨即下令道“圍城一天,整軍備戰。”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