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坐在這裡遠眺長安的狄仁傑與裴炎等到了天亮,也等到高侃大將軍。

高侃坐在馬背上,頗有些埋怨的語氣言道“在外凍了一夜,今天回了長安臣定要痛飲。”

從蔥嶺歸來的數萬大軍,到了河西走廊之後關中的兵馬都各自分散回去了,如今到了長安城前,就剩下寥寥千餘人,這寥寥千餘人都是長安衛府的,自然跟著一起來了長安。

等高侃將軍又整軍了一番,領著隊伍不緊不慢地走向長安城。

張柬之坐在馬背上又道“聽聞近來英公對軍中還有頗多安排,英公說是讓更多的年輕人送去邊塞歷練,今年過去之後,餘下的兩年該會往南詔派人。”

狄仁傑道“軍中的人派去南詔?”

張柬之笑道“南詔的都護府都建設好了。”

裴炎感慨道“往後真是一刻都不敢離開長安了,兩年不回來就快不認識這裡了,變化真大也真快。”

“這兩年變化太多了,如今中書省有侍郎十六人,朝中許多事都要經過十六位侍郎的決議。”

“一件簡單的事豈不是會變得尤為複雜。”

張柬之搖頭道“非也,能夠讓十六位中書侍郎商議的事就不會簡單的,簡單的事也不會讓十六位侍郎去商議,而且在下覺得這中書侍郎的人數會更多,你可知當今陛下所選的中書侍郎都是何等人物?”

沒聽張柬之再說下去,眾人就到了長安城前。

兵部尚書于志寧親自前來迎接,高侃笑呵呵道“聽聞昨晚長安城慶賀,一夜未宵禁,於尚書還這麼早前來迎接。”

于志寧道“在下平日裡飲酒不多,其餘人都休沐了,軍中還有不少事,我這個兵部尚書豈敢放鬆,待諸位將軍都平安到了,兵部才能放心許多。”

高侃行禮道“安西軍副將高侃,攜五位裨將以及衛府兵馬一千七百人悉數已達。”

長安城的城門前,于志寧接過文書仔細看著,又道“等各地折衝府送來了兵冊,兵部會再核對的。”

高侃再一次行禮。

“諸位先回去休息吧。”

等於志寧說了這句話,眾人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三三兩兩地交了兵械與甲冑走入城內。

于志寧又道“裴炎隨老夫來。”

“喏。”裴炎應聲,又給了狄仁傑一個眼神,這才跟上于志寧的腳步。

見狀,等人走遠了,張柬之道“懷英,這個裴炎在蔥嶺又立下軍功,又深得於志寧的器重,說不定下一個兵部尚書就是他裴炎了。”

狄仁傑道“裴炎,此人的確很厲害,他若成了兵部尚書倒也令人信服。”

張柬之又道“不過我還聽說,吏部有意讓劉仁軌任職兵部侍郎。”

“一個裴炎,一個劉仁軌都放在兵部?”

張柬之沒回話,擺著一張認真的臉,點頭。

眾人走在清晨還有些冷清的朱雀大街上,狄仁傑又問道“你從哪來這麼多訊息的?”

張柬之冷哼道“老夫的文林館來往官吏之多,豈是你能想象的,往來官吏多了,老夫能聽到的訊息也就多了。”

路邊又有年輕的學子在為政事喧譁了,他們一聲聲言語著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