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章 驚蟄(第3/3頁)
章節報錯
當今陛下絕對不是什麼君子,所以如今的朝臣也算不上什麼君子,滿朝文武都是如豺狼,朝堂在經營一道上恨不得將人的價值吃乾淨,連骨頭渣子都不剩。
皇帝與于志寧,許敬宗還在商議著。
隨著上官儀也被請入殿內,新殿內的話語聲更多了,而殿外的雷雨聲也更大了,雨水澆灌著大地,在地面上形成了一片水霧。
自今天一早來到新殿之後,于志寧也記不清自己喝了幾碗茶,聽著許敬宗的講述只覺得疲憊。
許敬宗認為,大軍在外唯有徵服與掠奪,至於陛下所言的經營大可不必多此一舉。
對此上官儀很反對許敬宗看法,他覺得兩國交戰並不是每一次都與東征高句麗那樣,將人口都掠奪乾淨了,有時候戰爭是有一方降了,而另一方進城。
正如當年劉邦與項羽分別入咸陽,那是兩回事,兩種評價,與後人而言相差甚遠。
搶了就會落人口舌,可若是要用一種更正義且正當的方式得到敵國投降之後的財富,就能夠避免被人指責。
于志寧道“許尚書。”
許敬宗回神道“講。”
于志寧又道“平日裡許尚書是個何其精明的人,怎麼如今這時候不懂變通呢?”
許敬宗遲疑道“於尚書是何意思?”
“官吏帶著商人在外發財掠奪的確不好,可換言之,大唐的商人也是唐人,只要是唐人就要得到保護,官吏是在保護商人進行貿易,並不是給商人領路,只要明白主次即可,至於如何去做,想必許尚書比老夫更懂。”
許敬宗老臉也不紅,面對這些話語他理直氣壯,站得也是筆直,道“的確這件事只有老夫能辦好。”
李承乾面帶笑容,許敬宗本就最擅長這種事。
于志寧接著又道“那好,之後的事可還有異議?”
“陛下!”許敬宗又行禮道“此事臣來安排,但商戶到了西域之後的諸多事,能否交給劉仁軌去辦?”
上官儀道“陛下,安西大都護府就快建設完備,吏部本打算這兩年就將劉仁軌調任回來了。”
許敬宗道“那就先讓劉仁軌帶著商戶先試一年。”
于志寧道“有商戶的人選嗎?”
許敬宗道“有!自當年老夫主持京兆府,就聽說了一人,此人當年混跡在長安時就拒絕拜在杜荷公子門下,而後在關中站穩了腳跟,現在的家業在河西走廊與西州,此人名叫裴明禮。”
上官儀反問道“此人好用嗎?”
“好用,為人靈醒且忠心大唐,以往或有寺廟在河西走廊仗義疏財,可裴明禮從不做這種事,他恪守本分,只做買賣,此人在河西走廊有三處作坊,兩間倉庫,家產該有十萬貫。”
上官儀道“此人老夫早年聽聞過,當年為了找你許敬宗,幾次投報無門。”
許敬宗頷首。
上官儀又道“老夫倒是覺得他恐怕拿不出十萬貫現錢。”
“正是。”許敬宗又補充道“算上他的家業與作坊,該值十萬貫,陛下!不需要這個商戶有多麼富有,只要此人忠心,且聽話又有些手段,那麼只要朝中給他一個機會,餘下的事他自己就能做好。”
李承乾道“光這一個不夠,蔥嶺大仗在即,朕還需要更多的人手。”
大軍先去打一遍,再由官吏與投降之國寫好契約,之後官吏就可以保護商人,從此開展貿易,名正言順地掠奪,最終目的是要將財富帶到大唐。
這又是另一種智慧,比如說一個商戶在西域賺了十萬錢,如何將錢帶來。
或者說在西域就開始截流,在交易產生時,只要帶入大唐境內就需要繳納市稅。
再之後,外面的雷雨剛停歇,民部尚書褚遂良也被召入了殿內。
這下可好,殿內吵得更厲害了,李承乾只好站到殿外與上官儀,還有于志寧躲個清淨。
李承乾接過楊內侍遞來的椅子坐下來,看著雨後還溼漉漉的景色,笑道“以前還聽於尚書說,待老去的那一天寫一篇文集,從此了卻餘生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