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手中拿著一卷賬冊,目光看著賬冊,言道“查,當然要查,他們瞞報賦稅,拿走的是社稷的資產,一查到底,不見到賦稅絕不鬆口。”

孫伏伽朗聲道“喏!”

張大象行禮道“臣這再去安排官吏,協助大理寺。”

兩人走出中書省,見張大象神色苦惱,孫伏伽道“是在擔憂士族中傳來的閒言碎語?”

張大象道“他們連朝中都敢抹黑,就差沒說朝中官吏欺凌他們地方。”

孫伏伽笑道“查,就算他們這麼說也要一查到底的。”

兩人說著話,就見到李百藥急匆匆走入中書省內。

“太子殿下,西域送來的奏章。”

李承乾擱下手中的賬冊,拿過李百藥遞來的奏章。

他還補充了一句,道“這是郭寺卿送來的。”

奏章確實是郭駱駝所寫,他還蓋著司農寺的印信,奏章說的是張士貴安排了三千人在伊犁河南岸種棉花,一共是兩百頃地。

郭駱駝親自奔赴西域,瞭解棉花這種作物的習性,甚至還養了一條狗,他見到這頭能夠驅趕羊群,這是一條很靈醒的狗。

李承乾蹙眉看著這份奏章,已想不起來訓練犬類起源是從什麼時候來的。

郭駱駝的設想有很多,這個時節是伊犁河瓜果豐收的季節,也是種植棉花最重要的時節,他到了西域已是三月下旬,這書信快馬加鞭送到長安現在已是四月上旬了。

他覺得現在開始種棉花已有些晚了,往後可以提早月份,且看看如今的棉花能夠有多少收穫。

並且他親自見過西域的水土,還覺得其實伊犁河的北岸,也就是欲谷設盤踞的地界更適合種棉花,但眼下鞭長莫及。

還要在西域種菜,養豆芽,大範圍地建設坎兒井。

西域是很適合建設坎兒井的,而且他還在高昌城內發現了類似坎兒井的建設。

以往在關中沒見郭駱駝有這麼多事要做,現在去了西域,他倒是可以大顯身手。

李承乾錯愕一笑。

後續所記錄的都是一些關於安西都護府建設的事宜。

將原本的高昌城與可汗浮屠城改名後的庭州建設成兩座軍城,用來屯糧屯兵。

在高昌城的南面修建安西都護府。

從北面的庭州開始自南向北,高昌,安西都護府,以此三地建設三座兵鎮,如此大唐扼守西域的東南要道。

李承乾看完了奏章,將其放在一旁,李百藥已離開了。

喝下一口茶水,繼續看著手中的奏章,現在的長安城人口有二十萬戶,大致上有八十萬到九十萬的人口。

算上關中各縣到潼關為止,攏共有五百萬左右的人口。

這人口數量說不上多,也說不上少,比往年好太多了。

經過十餘年的休養生息,現在關中的壯勞力也越來越多,衛府已很久沒有募兵了。

父皇秉持著輕徭薄賦的方略,並且在兩年前,貞觀十年的時候改制了軍中衛府,減少各地衛府的人數,朝中募兵也只招收二十歲以上的男子。

整理完,中書省的奏章,李承乾從中挑了幾卷,便去尋父皇。

問了太極殿前正巧路過的太監,才知父皇現在凌煙閣。

這些天很忙碌,都快忘了來三清殿拜見道祖他老人家,心想著他老人家應該不會計較晚輩禮數不周的事。

草草在三清殿上了一炷香,便去凌煙閣去見父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