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泰山之頂還有最後一段路,這已經是登泰山的第三天。

距離山頂最近的只有李世民,李承乾,李治,李慎與小於菟,父子幾人還有英公李績與薛萬備。

翌日,天還未完全亮,天還灰濛濛的,陽光還未驅散夜裡留下來的烏雲。

李世民拉著承乾的手,道“與朕共登泰山。”

“父皇再休息一天,不急於一時。”

李世民忍受著雙腳傳來的痠痛感,道“朕!幾次在戰場上出生入死,難道還會懼怕這些?”

言罷,父子兩人在身後的眾多目光下,朝著泰山頂上而去。

沿途的山路上,還有陸續登山的文臣武將紛紛抬頭,他們抬頭見到了登上泰山之頂的皇帝父子,紛紛肅穆行禮。

就要走到泰山之頂,風很大,吹得衣衫還在作響。

風也更冷了。

繼續走著,李世民道“你還未告訴朕,你要如何治理社稷。”

李承乾忽然一笑,難道說要建立一個人類文明史上疆域最廣的帝國,然後大言不慚地說一句,鐵木真也不過如此。

但父皇也不知鐵木真是何人。

父子的腳步未停,李承乾道“腳踏實地。”

“好。”李世民中肯點頭,道“朕的儲君就該如此。”

邁出最後一步,父子也站在了泰山頂,聽著旗幟的獵獵作響,穿著黑衣的禮官紛紛跪拜在地。

李世民拿起一卷帛書,大步走到了一個巨大的青銅鼎前,朗聲道“承乾,站到朕的身邊來。”

“陛下……”那禮官還想說什麼,但注意到陛下已經舉起了帛書,便忙低下頭不言。

父子並肩站在點燃的青銅鼎前,面朝天際,遠處的朝陽正在緩緩升起。

李世民向上天大聲唸誦著自己的功績。

玉器,絲綢,玉帛,禮器紛紛送入鼎中。

鑲金的鐵卷放在祭壇上。

司祝隨後大聲唸誦著祝文,鐘樂聲響起。

這是一種很古老的祭祀,古老到從管子在封禪篇的記述中有了封禪之意,再到始皇帝的真正意義上的泰山封禪,再到漢帝如今,過去了上千年。

父子三拜九叩,此次封禪的並不是只有皇帝一人,好似皇帝與太子共同進行了封禪。

也不知多久,上蒼遲遲沒有給出回應,祭禮依舊在繼續。

朝陽從東方升起,照在了父子的臉上,金燦燦的陽光照得這片泰山也是一片金光。

漸漸地金光褪去,李世民朗聲道“朕!攜子李承乾,祭告上蒼……”

皇帝的話語在泰山上回蕩。

直到正午時分,父子才從祭壇走下來,出現在了山下的群臣之前。

群臣紛紛跪拜在地。

小於菟大聲歡呼著,“爺爺,爹!”

他就要大步跑上來,但腳下傳來了痠痛又只能停下腳步。

李承乾跟隨著父皇走下臺階,看著群臣一次次地跪拜。

至此,史書寫下一筆,貞觀二十年,七月,唐皇帝於泰山封禪……

只是這一次封禪並不是只有皇帝一人,皇帝帶著太子一起封禪。

多年後,當人們再一次來到泰山腳下,會想起大唐的這一次封禪,是皇帝與太子共同祭告上蒼。

李承乾跟著父皇走下山頂,抱起了兒子。

小於菟坐在爹爹懷中問道“封禪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