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在以後,是不是要大規模開採,還是說要維穩發展,還兩說。

是現在要節約開採,還是為了人們更好的生活大規模的開採,這多半會在朝中會成為一個十分漫長的議題。

“太子殿下,御史李義府奏報。”

李承乾讓人將奏報拿來,看著他在博州的進展。

李治道“皇兄,治打算再去博州。”

“什麼時候動身?”

“明天就去。”

“不在洛陽過元宵了?”

李治本就沒興致釣魚,他將魚竿放在地上,起身道“若博州的諸事不平,弟弟在洛陽也難以心安。”

李慎看著遠方不語。

李承乾道“去吧。”

“謝皇兄。”

“母后給你們準備了新衣裳,至少穿著新衣裳去。”

聞言,李治心頭一熱,重重點頭。

看了李義府的奏報,李承乾也沒興致繼續釣魚了,他在奏報上說得並不多,好在案子有了頭緒。

可李義府顧及對方反撲,除了在奏章上所寫的內容,沒有對任何人再說過這些事,他打算暗中繼續調查,爭取一網打盡。

翌日,李治與李慎穿著一身新衣裳又離開了洛陽。

谷那律又一次送來了書卷,這一次他讓步很多,在書卷中增加很多關於社稷的話語。

這位老先生希望教化世人,希望人們能夠恢復禮法。

同時,李承乾不得不讓老先生在書中增加一些保護國家,為國為社稷言語。

倒不指望這卷書能讓多少人為社稷揮灑熱血,只希望人們心中更加堅定保衛家國的信念。

這卷書與世家的理念是相互衝突的,可以說是針鋒相對的。

以世家為核心,與宗族與個人利益為主的理念不同,這卷書更注重國與社稷,以及個人命運與社稷之間的關係。

至此就算是成書了,李承乾將這卷書交給了蘇婉,讓她交給武功縣士族抄錄,並且先在關中傳播,讓涇陽的造紙作坊開始印書。

蘇婉問道“殿下,這卷書加上老先生的名嗎?”

李承乾頷首道“要加。”

“嗯,妾身這就給家中書信。”

太子的政令送出皇宮,送到了崇文館,封谷那律老先生為諫議大夫,參議朝政,兼領崇文館,弘文館,四方館,賜萬錢。

而谷那律老先生的這卷書,賜名貞觀書。

遼水以東,安市城內,天寒地凍的遼東地界可謂是滴水成冰。

城內燒著不少的火堆,有一隊士兵吃力地拖著一塊冰而來,他們將冰塊敲碎之後放入鍋中煮,煮化了之後,將水煮沸,喝下一口溫暖腸胃與身體。

安市城內的三萬唐軍,絕大多數都穿著衣,圍著火堆坐成一圈。

今天的天氣晴朗了,李世民穿著臃腫的衣走出城樓,望著遠處的一片白茫茫。

蘇定方與李道宗站在陛下的身邊。

在冷風中,人不住地打顫。

李道宗道“陛下,我們將戰馬都養在了馬廄,馬廄很溫暖,戰馬不會凍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