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傻呵呵的世道(第3/4頁)
章節報錯
中書省給出了三個方略,無外乎增設外城,或者是修建河堤,再有官道建設城廓。
其實這些方法都是可以用的,但從成本上來看都不太合適。
李承乾對一旁的太監道“有現在的潼關地圖嗎?”
一旁的太監抬眼看向陛下,等到陛下點頭之後,老太監遞上一張圖。
李承乾看著地圖上,現在的潼關樣子是原來的潼關經過前隋時南下遷徙形成的,現在坐落在黃河邊,成了關中通往函谷關,出崤山的咽喉之地。
傳說修建潼關的人是曹操,而且曹操就是在潼關,差點死在馬超的箭下。
這些有趣的典故如今還依稀記得。
當年杜甫記述過潼關,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便也說明了潼關城險要,以及扼守關城,便有一夫當關之勢。
要應付這種奏章對自己這個大唐祥瑞來說……太簡單。
根據種種典故,以及地理位置的變遷,這根本就是開卷考。
在黃巷小道要道口修建城廓,建設關隘,切斷要道。
這個關口不用多大,只要能修建個三丈左右高的小關口便可以扼守要道。
如此一來成本也就降低許多,也不用因關城遷徙,導致大興土木而憂慮。
唐朝對潼關的第二次改建還是杜甫那個時期。
以至於現在,李承乾有一種自己參與進歷史建設的感覺,只不過將這個建設提前一些。
潼關對於李唐王朝來說十分重要,涉及潼關的事就不是小事。
李世民端著碗喝著茶水,目光看著兒子已批完了一份奏章,並且還是頭疼的潼關的奏章。
皇帝身側的老太監知曉陛下的目光,便將太子批閱奏章的奏章拿給陛下看。
殿內很安靜,皇帝父子兩人一前一後坐著,各自批覆著奏章。
旁人說的或許都是風聞,太子批閱奏章有多麼快,能力有多強,唯有親眼看到才算。
潼關的奏章這孩子處理得很不錯,黃巷小道也就是黃巷坂這條路起初確實沒有考慮,經一番批註,再看之後,確實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現在觀察承乾專注翻閱奏章的背影,李世民神色上還是板著,眼神中隱約有了笑意。
等這個兒子就要轉過身來,李世民當即連眼神中的笑意也收了。
“父皇,這份奏章,兒臣不好批覆。”
李世民恢復了嚴肅的神情,撫須頷首,語氣帶著些許的責問,道“如何不能批覆?”
“金吾衛需要制甲冑一千,兵械長弓兩千,所要用度二百六十五貫,兒臣以為這個賬不能這麼算。”
“你覺得要怎麼算?”
聽到父皇反問,李承乾眉頭又緊皺了幾分,道“應當拿出各項以往開支作為參考,並且做好預算之後再給用度,而不是先給用度再做預算開支。”
李世民擱下手中的茶碗,吩咐道“讓秘書監將軍械營造的各類卷宗帶來。”
“喏。”一旁的太監連忙去傳話。
李承乾又道“還有金吾衛人數以及各項所需的細則。”
李世民頷首示意,太監又是行禮,又有一個太監離開。
幾片雪從窗外落入殿內,李承乾低聲道“父皇,兒臣還發現有不少賬目的卷宗,麗質如今數術水平不錯,她盤賬已很熟練了,想請她來幫忙。”
“其他人不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