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可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只有一人能過。

一個普通的書香門第,他們的孩子,想要走科舉之路,首先,需要考過童試。

童試由知縣主持,一般考五場,分別考八股文、試貼詩、經論、律賦、策論等,百人中選一人,逃汰率百分之九十九。

透過童試後,便已經算是擁有了最低等級的功名,雖說沒有什麼太大的好處,但至少社會地位是挺高了一些。

讀書人在成為童生之後,哪怕是日後不能再更進一步,也沒有經商的頭腦,但也可教教書,替人抄寫文章書籍,以此謀生。

只要捨得下面子,日子比普通老百姓,還是好過不少的。

而童生如果想更進一步的話,就需要考院試,考中之後,即為“生員”,百姓們俗話通稱為“秀才”。

在清朝,只要考取了生員,也就是有秀才名頭,就算徹底脫離了普通老百姓階層,可以擁有一些實際意義上的特權。

例如受免丁田糧稅,又如上堂不必下跪等等,實實在在的權力。

考中了秀才的讀書人,只要不是讀書讀傻了的讀書人,一般在當地的縣府,都能混的風生水,成為富甲一方的有錢人。

科舉考試的第三關,那就更厲害了。

鄉試,又稱大比、秋闈。

每三年,在一省之地舉行一次,一省的讀書人,最後只能要幾十個人。

全國各省的錄取人數加起來,也不會超過一千人。

鄉試可以說是科舉考試之中最為重要,也是刷下人數最多的一關。

畢竟,透過了鄉試之後,便具有了做官資格,可以稱得上一句舉人大老爺。

鄉試之後的第四關,就是會試了。

常在鄉試後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舉行,由京師禮部主持,又稱春闈、禮闈。

考過會士雖然不能獲得什麼實際意義上的好處,但卻擁有了進入下一關殿試的資格,有面見皇帝的機會。

殿試,也就是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關,百姓們口中常說的跳龍門。

考中者便是金榜題名,算是擁有進士出身,可以稱得上是潛力無窮。

而前三名,被稱之為狀元、榜眼、探花,算是進士及第,算是一甲之列,然後還有二甲,三甲,反正都是進士出身。

這些都是正規的科舉制度,也是正常讀書人,想要做官所必須經歷的各項考試。

可是萬事萬物既然有正常的,那麼就有不正常的了。

有正常的科舉考試,就有跳過科舉考試便可以入朝為官,直接獲得功名的恩典,被人稱之為恩科。

這種天大的恩典,可不是尋常百姓,尋常土財主所能奢求的,是皇帝為拉擾勳貴系所特設的考試。

想要參加恩科就必須獲得國子監童生的身份,而想要成為國子監童生,比的就不是你個人的努力,而是你的出生如何。

因為國子監設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勳貴一脈,還有一些得寵的外戚家族之中,那些不學無術的子弟們,而設定的。

國子監的名額,這些豪門世家還要互相爭搶,搶破頭才能搶到,怎麼可能分給普通老百姓。

而恰巧,身為八大家族之一的鈕祜祿家族,就有這種特權。

當然了這種特權,是不會落到和珅這種沒爹沒媽的孩子身上。

所以說和珅即使是想走捷徑,也沒那個資格。

這邊將所有的事情,都處理的差不多的和珅,又去了京城內的和府。

一座練武場上。

四年後,一名身體已經長開的少年,正手持著一柄沒有開鋒的鐵劍,站著中間,周圍卻是站著十名身體高大強壯的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