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股份公司】(第1/2頁)
章節報錯
牛紅旗,丁七和白剛三人的大腦跳躍跟不上陳天朗的思維,實在不明白陳天朗這“入股”兩字是什麼意思。
陳天朗微微一笑,“很簡單,我準備把三大煤場整合起來,成立一家煤炭運輸股份有限公司,你們想入嗎?”
這次聽明白了,可是憑藉老牛和丁七,白剛三人的智慧,還是有些懵圈。
你讓他們打打麻將,算一算贏了幾番幾倍還可以,讓他們參與辦公司,弄明白這“股份有限”是啥意思,就難了點。
陳天朗明顯欺負老實人,知道他們仨沒文化,就說這種公司很高大上,在香港那邊很有流行,說白了就是每個人那點錢出來,開一家公司,按照拿出來的錢多少來分配股份,誰的股份多,盈利分紅的時候就賺的多。當然,萬一要是公司賠錢了,這位也就賠的多。
接下來,陳天朗有具體給他們說了這家“煤炭運輸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和運作。
四五個人掏錢把公司成立下來,最少資本要100萬,然後買一些車輛,或者僱傭一些車輛去外面運輸煤炭,把外面的煤炭運到這裡銷售,或者銷售到十三個縣市的其他地區。年終,分紅結算,按照身份來說他們大家全都是股東,股東可以不參與經營,但必須要往裡面投錢,不投錢,就沒得賺。
這次聽明白了。
不過老牛,丁七還有白剛還是有些拿不定主意,畢竟股份制公司這玩意在整個南都還屬於新鮮玩意,也不知道這裡面有沒有貓膩。
事實上,陳天朗還真就提前走了一步,把這種未來走在時代前列的公司制度搬運過來,提前施行。
要知道,隨著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國家管制的放鬆,民間資本開始活躍起來,利益、利潤等長期被忽視的經濟因素開始重新登上歷史舞臺。
與此同時,國內某些農村企業,為擴大生產能力,自發地採用了集資入股、股份合作、股金分紅的辦法,使企業規模越搞越大,企業經營充滿活力。農民透過各種生產要素入股,形成了農村股份合作制企業,這就是股份制的雛形。
在大多數人不知股票為何物的時候,在理論界和實業界還在爭論市場經濟和股份制應該姓“資”和姓“社”的時候,各種形式的股份制早已先後登上歷史舞臺了。
1983年,第一家股份制企業深圳寶安聯合投資公司成立。1984年7月20日,京城天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這是國內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即可以公開發行股票募集社會資金的股份制企業。但直至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大規模的股份制改革還沒有進入實施階段,真正意義上的股份有限公司還沒有出現。
直到明年,也就是1992年初,首長南巡之後,大力地肯定了市場經濟的地位,再次為股份制公司確立了發展市場,股份制度才真正地成為了左右整個九十年代的重要基石,無數公司藉助這個基石,展翅騰飛。
陳天朗要建立“煤炭運輸股份有限公司”的理由其實很簡單。
第一,完善三大煤場的經營方式,把它們從土鱉的,甚至還帶點江湖氣息的家族式管理,轉化為公司制度式經營。
第二,大量地圈錢,因為企業要發展,就必要有充足的資金來源,而股份制度可以把外面的閒錢圈起來,為企業輸送充沛的血液。
第三,股份制度未來可以透過擴大經營,稀釋股份,在國內甚至國外上市,這才是陳天朗的最終目的,要知道只要公司能上市,那麼大量的資金就能流動起來錢,永遠是賺錢的第一要素。
當然,這些陳天朗可不會對牛紅旗等人說,就算說了估計他們還不明白,股份和股票這玩意對他們來說很陌生。
印象中,真正的“我為股票狂”應該是在1994年左右。那時候好像香港明星劉青雲還和內地演員潘虹一起拍攝了一部關於股潮的電影名字叫《股瘋》,用輕喜劇的方式,描繪了九十年代全民炒股的瘋狂熱潮。。
此刻,看著牛紅旗,丁七還有白剛三人既有些懵圈,又有些警惕,當然最多的還是貪婪,陳天朗笑了笑,說道:“慘不參與入股,我不逼你們,不過有一點我可要給你們說清楚,除了你們三個,我另外還邀請了兩位大佬參與進來,他們就是夏長江和孔建邦。到時候他們的股份要是分多了,你們可別嗷嗷叫。”
陳天朗這句話簡直是定海神針,直接給三人吃了一顆定心丸。要知道夏長江可是警察局長,孔建邦乃是稅務局局長,他們兩個要是入股的話,這說明了什麼?說明這個公司沒問題,有保障!
再說了,能夠靠著這家公司和兩位大佬拉近關係,這也是蠻好的嘛。以前作為老混混,咱只能對其仰望,現在搞不好都成了啥子股東,還能坐在一起喝喝酒,談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