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這些人翻看了那些典籍,看的愛不釋手的時候,莫珍珍適時提出了贈送。

送當然不可能全送,而是讓這些人挑著自己喜歡的拿幾本,至於剩下的,可以讓人來抄寫。

這種說法在這個時期很流行,這些人對莫珍珍當然也是說盡了好話,然後被莫珍珍笑呵呵的送走了。

這就像是個口子,一開始還只是縣衙和鄉紳的人來派人抄寫這些書,莫明政和莫明富回來一次看過後也明白了莫珍珍的意思,因此他們下一次回來的時候,便帶了不少同窗回來,再然後來莫珍珍這邊抄書的人就越來越多了。

莫珍珍以抄書的人過多唯有讓人把這些書搬到了縣城內還在動工建設的莫家街內,那裡正好蓋了一間八寶樓,如今差不多完工了,那些書籍就全都送進了那間八寶樓,找了五六個定居城裡的莫家人招待這些前來抄書的書生。

甭管誰來都來者不拒,但是唯一的要求是不能損壞書籍,若是有所損壞,就必須重新謄抄一本新的賠給樓裡。

這樣的要求並不過分,而且莫珍珍並不禁止有書生抄了樓裡的書後拿去販賣,就算那些書肆的老闆都把‘盜版書’賣到她面前了她也不生氣,任由這些人謄抄傳播。

她做這些也不是為了賺錢,她要的是名氣。

因此八寶樓內的書籍不減反增,並且種類也變得多了起來。

一開始只是一些書籍,後來多了字畫字帖,再然後甚至夾雜了遊記見聞。

基本除了史書之外,這八寶樓裡都有了。

這種避諱販賣史書的行為有點政治嗅覺的都懂,而且史書這種東西平常的書肆也有賣的,都是同一款,朝廷怎麼修,這些書肆怎麼賣。

這條莫家街陸陸續續有房產竣工,城內的莫家人也慢慢的往裡面搬,漸漸的這條街也熱鬧了起來。

春去秋來過了一年,莫家街這邊徹底熱鬧了起來,這麼多文人聚集,像是吃酒喝茶的地方就少不了,一日三餐也是剛需,還有筆墨紙硯這些……

在莫家街這邊做生意的都是莫家人,他們做這些書生的生意,全都推著小推車,這個莫珍珍不管,但是有一條莫珍珍做了規定,那便是買的東西不能溢價,也就是不能賣的貴了。

這麼一來倒是因為物美價廉形成了薄利多銷的購買風氣,這些書生也願意照顧莫家人的生意,漸漸的形成了一種良性迴圈。

莫家街這邊除了文人風氣盛行帶起的一些小攤子外,這條街上的建築也挺讓人津津樂道的。

這條街幾乎貫穿了一半的縣城,街尾連著南門,原先什麼樣如今已經沒人記得了,現在的這條街是後來莫珍珍出錢收購重建的,蓋的都是三層帶個小院的房子。

地基還是那麼大的低階,但是三層的建築卻讓居住空間瞬間變得寬敞了起來。

這大大擴寬了莫家人的居住面積,以及變向增加了小院的利用率,就算在這城內,節儉的人家也能在院子裡種菜養雞增加點收入。

而且這些三層房子都是用青磚蓋瓦建造的,結實又闊氣,光是這一條街就能看出莫珍珍的財大氣粗。

且這房子蓋的好,價格卻並不貴,連材料錢夠不上。

這樣的院子只賣給莫家人,這難道還不是幫扶族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