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他們在正月前就會到京師,因為正月裡,新年要休沐近二十日,正是他們聯絡故人的好時機。父親不住這裡還好,住過來肯定是雞飛狗跳的。

呼延錦輕輕嘆了口氣:一定是父子八字不合。

早飯過後,呼延錦匆匆去了太子府。

“呼延,你看。”朱瞻基把一張紙遞給他,一看就知道是從裡面謄抄出來的。

上面寫著:召回三寶太監的船隊,召回胡瀅等派出去執行皇上秘密任務的大臣,吏部另行安排。

“殿下,這......”

“孤只跟你一人說......我猜,皇祖父要找的人已經找到了。有人來回,說昨晚半夜胡瀅匆匆進宮,皇祖父竟然也接見了他,兩人密談良久,今早皇祖父就下了這樣的旨意。”

呼延錦心知肚明,這是胡瀅告知朱棣,朱允炆已經找到了,但他已經病入膏肓,又說出那樣的話,朱棣也就放下了這樁堵在心頭的最大障礙。但他卻想起了另一件事:

“這就有些不好辦了......”

朱瞻基疑惑道:“為什麼不好辦?”

“應天府還有兩位使臣,等著下次三寶太監下西洋的時候,再跟船回去,這一停止,他們豈不是永遠回不了自己國家了?”

朱瞻基一聽是這事,哈哈大笑道:“我當時什麼,也對,這件事是你負責的,你上心是應該的。他們回不去,就給他們封個侯,領朝廷俸祿,將來歸了西,以侯爺之禮相待,大明也就算仁至義盡了。”

呼延錦也笑了。朱瞻基做事很果斷,又有一種高於常人的容人之量,很多事到了他的手上,不但處理靈活,還總能讓人心服口服。

這樣的人做皇帝,難道對大明、對百姓,不是更好嗎?

“今年不僅冬天冷得早,南方一些地方也發生了雪災。今日早朝,有人提出,官糧緊缺,要用借糧給百姓,代替撥糧賑災。你怎麼看?”

“微臣以為,不可。”

呼延錦見朱瞻基用眼神鼓勵著他,便解釋道:

“雪影響的不僅是當年,連次年春天的播種也會受到影響,唯一的好處就是明年病蟲害會減少。若是借糧,明年要還糧、交賦稅,百姓剩下的糧食,肯定不能養活自己。

但他們會忘了,是借來的糧食養活了今年冬天的自己,而會把活不下去的原因,都歸咎在朝廷的重稅之上,朝廷又何其冤枉?故臣以為,借糧只會獲得雙倍的民怨,萬萬不可。”

“說得好!你的說法,與戶部尚書方仕政如出一轍。皇祖父採納了方尚書的意見,還將建議借糧的大臣狠狠罵了一頓。”

朱瞻基看著呼延錦滿意的點點頭,又說:

“委屈你,就先做著這個少詹士,你跟著孤,孤不會虧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