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說到這裡,宋啟禮面現感慨,悠悠道:「我與兄長皆是周首輔的學生,而周首輔教給我們最重要的一個道理,就是這個世界由立場決定一切!當你選擇了自己的立場,就相當於已經選好了自己的未來道路!你的盟友是誰、你的敵人又是誰,你的想法是怎樣,在決定立場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

所以,人生於世,最緊要之事就是選擇立場,尤其是面對大是大非之際,你的立場決定著你的未來命運!如果站錯了立場,那就是思緒混亂、盟友贏弱、敵方勢大,可謂是九死一生,若是站對了立場,那就是頭腦清晰、盟友強力、敵方孱弱,自然是有勝無敗!」

隨後,宋啟禮帶著最後一絲期望,向宋嵩公問道:「宋家主,農務改革新政的廢續之事,自然是至關緊要,也關係著大是大非,那麼在你看來,我們‘周黨,應該站在何方立場才能穩勝不敗?你又應該站在何方立場才能自保無憂?還有那位趙閣臣……他所選擇的立場,又是哪個?」

宋嵩公認為這是一個送分題,當即答道:「興州宋家乃是縉紳之家,當然是要選擇縉紳的立場,‘周黨,也唯有選擇支援縉紳的立場才可以穩勝不敗,至於那位趙閣臣……我也仔細研究過農務改革新政,感覺他應該是站在平民百姓的立場?但據說趙俊臣是一位貪官,不應該在乎民心啊!」

聽到宋嵩公的這般回答,宋啟禮終於是對宋嵩公徹底失望了,只覺得這個人的能力與見識皆是不足為道,絕對不能重用!

宋啟禮緩緩搖頭,道:「錯了!在大是大非的問題面前,‘周黨,唯有站在民心所向的立場之上,才可以穩勝不敗,宋家主你當然也是如此!重點是……究竟什麼才算是民心所向?是那些平民百姓的想法與死活嗎?並不是!平民百姓固然是在數量上佔據大多數,但他們沒有影響力,沒有實力,無法引起,輿情走向完全受到縉紳們的掌控,百姓們只能盲目跟風,所以唯有縉紳才算是民!也唯有縉紳的想法才算是民心!」

表態之際,宋啟禮的語氣非常篤定。

在中華歷史之中,李自成揭竿而反、推翻明朝的事蹟,無疑是應該記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再怎樣強調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也不過分!

若是拋開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桉例,自古以來的屢次農民起義皆是以失敗告終,百姓們從來沒有真正的掀翻皇帝、改朝換代,王朝更迭總是豪族世家之間的遊戲,就是一家豪族取代了另一家豪族當皇帝罷了,普通百姓的反抗最多也只能算是導火線而已。

當然,朱元章也是平民百姓出身,最終還成為了明太祖,但他的成功本質上是民族之爭,而非是階級之爭。

但這個歷史時空,李自成的起義被崇禎皇帝迅速撲滅了,完全沒有掀起任何水花,史書之中就再也無法尋到百姓們造反成功的任何記載。….

如此一來,在宋啟禮這種自詡是飽讀詩書、洞悉世間真相的豪族子弟心中,自然是無比輕視平民百姓的作用。

頓了頓後,宋啟禮緊緊盯著宋嵩公,表情嚴肅的勸戒道:「所以要切記,雖然你是縉紳一員,但不論你平日裡究竟是如何與百姓相處,欺壓也好、善待也罷,都一定不能把自己視為是平民百姓的敵人,而是要自詡為百姓們的領導者與引導者,因為他們依附於你,思想也受你操控,所以你就是他們的代言之人!」

宋嵩公終於是後知後覺,明白了自己錯在何處,連忙糾正道:「對!對!我們縉紳才是代表著平民百姓的立場,絕對不是趙俊臣!我們就是平民百姓!我們就是民意!趙俊臣只是想要為百姓們謀一條活路罷了,也配代表民心所向?!」

宋啟禮輕嘆一聲,繼續道:「至於趙俊臣的立場,至少在農務改革這件事情上

,他並沒有多少私心,如你所言一般,他確實是想要為平民百姓謀一條活路,但平民百姓毫無影響力,也無法為他提供支援,所以就不能算是代表民心所向,只能說……他是站在大局與公利的立場之上思考問題的!」

話到此處,宋啟禮似笑非笑、面帶譏諷,道:「但……這世間之事,有時候就是這般諷刺,民心所向與大局公義皆是好詞,但很多時候卻是截然相反的兩件事情!若是兩者爭鋒相對,我還是認為站在民心所向的立場才是穩勝不敗的一方!」

就在宋嵩公連連點頭讚歎這般高論之際,宋啟禮的表情則是前所未有的嚴肅,再次問道:「宋家主,你覺得我為何要刻意耗費時間精力,與你長篇大論的講訴這些道理?」

宋嵩公微微一愣,依然是茫然搖頭。

宋啟禮皺著眉頭耐心解釋道:「我剛才說過了,立場決定一切,而咱們所選擇的立場乃是穩勝不敗,所以我希望你可以繼續堅定自己的立場,絕對不能動搖!我這段時間屢次誇讚李家家主李慈的心機手段,也並不是虛情假意,這個人非常清楚自身立場,也非常善於利用自身立場為自己謀取好處,你不要光顧著妒恨他,也要學一學人家的長處。

若是我所料不差,趙俊臣接下來一定會選擇殺雞儆猴的手段對付興州縉紳,而李家就是首當其衝!當趙俊臣對李家趕盡殺絕之後,也一定會拿出李家財產,交由興州境內的其餘縉紳勢力進行瓜分,趁機向天下縉紳表達善意,以示自己並不想與縉紳階層為敵!

而我擔心你對李慈心存妒恨,又貪圖李家的豐厚家產,到時候會中了趙俊臣的離間之計,如果讓趙俊臣的女幹計順利得逞,我們苦心佈置的計劃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所以才刻意向你講訴這些事情與道理,明白了嗎?」

宋嵩公終於明白了宋啟禮的深意,一時間愈發是欽佩宋啟禮的深謀遠慮,再次連連點頭道:「您說了這麼多,我也不是榆木疙瘩,哪裡還有不明白的道理!您放心,既然咱們的立場是穩勝不敗,我就一定不會貪圖小利、動搖立場。」….

見宋嵩公終於開竅,宋啟禮也終於是稍稍安心。

在宋啟禮眼裡,宋嵩公實在是太蠢了,就是一個榆木疙瘩,明明是一點就透的道理,竟然還讓自己耗費了這般多的口舌才終於有所領悟。

出於這般恨鐵不成鋼的想法,宋啟禮在端茶輕飲之後,緩聲提醒道:「兄長他這幾年利用吏部的職務之便,送給了你們興州宋家好幾個貢生名額,我也見過了那幾位貢生,其中有兩個好苗子,也算是有些見識,分別是祖輝與祖耀,雖然他們並不是宋家主的嫡子,但希望宋家主平日裡更多重用他們做事,也更多重視他們的意見……群策群力嘛!當他們在興州宋家執掌實權之後,咱們兩家的關係也就可以更進一步了!」

這一次,宋嵩公倒是立刻聽懂了宋啟禮的言下之意,知道宋啟禮看不上自己的才智,不由是極為尷尬。

再加上宋啟禮隨後就不再講話,只是自顧自的一味飲茶,宋嵩公就愈發是覺得尷尬,很快就起身告辭了。